纽约科学馆坐落于美国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草原可乐娜公园内,是纽约市内唯一的科学技术中心,拥有超过400件关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展品。这里也是当地stem教育的先锋队,它以“设计—制作—游戏”为原则,通过提供开放式、参与式及创造性的学习方式,鼓励人们探索未知,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使学习和参与变成一种乐趣。
图1.美国纽约科学馆
纽约科学馆近年来设计开发的展览也都深度贯彻了这一原则,在它设计的多个大型主题展览中,使用了先进的电脑技术,打造出多媒体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并注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为观众的学习过程带来审美体验。比如现在已对外开放的“互联世界”展便深受公众欢迎。
“互联世界”展位于科学馆大厅最醒目的位置,它是纽约科学馆与design i/o工作室合作开发的大型沉浸式展览,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会被带入一个充满幻想奇妙世界之中。design i/o工作室为本次展览配备了精兵强将,包括获过多项业内大奖的创意总监艾米丽ㆍ戈贝尔和西奥ㆍ沃特森,互动艺术部主任尼古拉斯·哈德曼以及设计师乔希·古德里奇,而本次展览的设计顾问是尤其擅长表现“系统”主题的著名概念艺术家扎克·盖奇。盖奇的专长刚好与“互联世界”的生态系统主题完美契合,如此团队配置,也正是本展览获得2016年杰克逊ㆍ霍尔科学媒体奖和2017年美国博物馆联盟缪斯金奖的重要保证。
“互联世界”展览设置了六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丛林、沙漠、湿地、山谷、平原和水库。每种环境都有自己的植物和动物,但它们共享一个由中央瀑布供给的水源。该瀑布在展览中高38英尺,可流过面积达2300平方英尺的展厅(图2),水还能通过蒸发、成云、下雨完成其在系统内的循环。六种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有赖观众的参与及帮助。摄像头及传感器的应用使观众可通过手势来引导水流方向、修筑小水坝、疏浚河道,从而达到分配各系统用水量的目的;还能用手势播种及砍伐植物,以此来控制各栖息地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图3)。对每一个系统而言,只有用水量、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平衡才能维持自身的健康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六个生态系统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比如观众为山谷分配了充沛的水量,则首先可播种草本植物,在其迅速生长后就能种植需水量更大的树木,于是在山谷的动物会生活得很舒适,生下更多后代,而其他栖息地的动物也会被吸引过来觅食、繁衍。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观众就会发现,渐渐地要养活的生物会越来越多,山谷的用水量就会越来越大,继而挤占了其他栖息地比如湿地和平原的用水份额,破坏了它们的生态平衡。所以必须用整体、综合的眼光看待这六个系统,而且在体验这个展览时,控制不同生态系统的观众最好能互相配合,这样才能维持整个体系的动态平衡。
观众一个小小的决定,一个轻微的手势,可能就会给整个系统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个展览也考验了他们的战略思维,如何调和个人与集体、短暂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共有多少种路径可实现同一个目标,它们之间又孰优孰劣?是否能实现所有参与者的共赢?它对思维的训练也让很多老师将其视为课外教育的课堂,学生们可根据纽约科学馆提供的脚本,以角色分配、分组讨论、策略分享等形式进行学习,
整个过程是开放式的,脚本上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老师会鼓励学生们尽可能多地给出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解决方案,表达自己的想法。
图2.“互联世界”展览
这种巧妙的学习场景的设计,离不开“互联世界”展览顾问委员会的支持——由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本ㆍ施奈德曼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终身幼儿园小组组长米切尔ㆍ雷斯尼克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芭芭拉·特沃斯基博士等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从学术性、科学性、可行性等顶层设计角度确保了本展览的学习效果。
图3.观众体验“互动世界”展览
纽约科学馆“互联世界”展览通过高科技手段,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精心营造了沉浸式学习场景,并能带动观众深入思考,确实为科普场馆提供了新的策展思路。
(作者:金小波 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工程师)
(栏目主持人:齐欣,编辑:刘巍)
(本文转载自:《科普时报》2019年10月25日(第8版)“馆窥天下”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