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看看展品,就能了解死者生前是否曾吸烟或肥胖。无论是对普通大众还是对病理学家或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亲眼看到它们。”澳大利亚人类疾病博物馆原馆长罗伯特·兰斯当在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时如是说。
澳大利亚人类疾病博物馆是在1959年由新南威尔士大学资助创建的,是一所建在大学中的博物馆,初衷是给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直观地观察患病的人体器官标本并提供教学服务。2009年4月,该馆成为澳大利亚唯一对所有公众开放的医学病理博物馆,他们的口号是“了解你的敌人”。因此“架起公众理解疾病的桥梁”成为了澳大利亚人类疾病博物馆的使命。他们通过展示疾病标本、线下开展教育活动、线上在社交网络平台与公众互动,让公众认识疾病,直面疾病,从而产生足够的警醒。
图1.澳大利亚人类疾病博物馆展厅
该馆藏有2500多份病变的人体组织标本(图1),展示了数百种疾病及其并发症,展品包括吸烟者黑色的肺、肿大的甲状腺、鸡蛋大小的乳腺癌肿块、因患关节炎而畸形的膝盖、生了坏疽的脚等。这些展品大多有60至70年历史,但置身其中仍感震撼。学校可以将这些展品生动地与课堂结合开展教育活动(图2)。针对高中的需求,该馆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和病理学家共同设计一个短期课程。在半天的时间里,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标本、写出报告等方式,真正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给他们留下极为印象深刻的一课。
图2.正在为学生准备教育活动的老师
线下教育活动是理解疾病的有效互动方式,而线上活动也能发挥类似作用。现代博物馆的目标之一就是成为专业科学信息的整合者和转换者,这一点在关于传染性疾病知识的科学传播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两百年来,登革热病毒在包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广泛肆虐,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收集了世界各地的登革热数据情况、案例、推荐防疫措施、治疗措施等。虽然who网站的内容丰富,但过于专业。于是,澳大利亚人类疾病博物馆整合转换who的信息,制作有关登革热传染、预防和治疗的海报,简单明晰地定义了登革热病毒和传播途径、展示了澳大利亚本地的数据和可借鉴的防疫措施等,文字图表简单易懂,在帮助公众理解登革热病毒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
除了专题内容,澳大利亚人类疾病博物馆也将展品放在网络上,并与公众互动。他们将有比例尺的展馆疾病标本高清图像上传至instagram平台。公众看到图片的同时,还能在评论中回答馆方对展品的提问,如“请你来诊断,这是什么疾病的标本?”,“让我们以一些线索作为探索的开始”,馆方稍后也会公布答案。这种互动激发了公众对展品的兴趣,并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该馆的每一条信息都有不少公众参与评论,足以说明利用社交媒体账号与公众进行对话和探讨,是科学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
除了在网上发布展览、展品图片与信息外,澳大利亚人类疾病博物馆还会发布一些馆内工作人员的幕后工作“花絮”,比如他们在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发布的内容包括送别现任博物馆馆长的信息和照片、vr活动后台准备人员的照片等,这些照片将博物馆更加鲜活得呈现在公众面前,让“高冷的”博物馆多了“人情味”和“烟火气”,增进了公众对它的了解。
图3.该馆员工在网上为馆长送别
澳大利亚人类疾病博物馆作为一个小而美的医学专业类博物馆,除了实体馆震撼展出的疾病标本和与课结合的教育活动外,在网站和各类社交网络平台上也架起了科学与公众之间对话的桥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本文图片来自该馆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官网及网络)
(作者:辛尤隆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讲师)
(栏目主持人:齐欣,编辑:刘巍)
(本文转载自:《科普时报》2020年8月14日(第8版)“馆窥天下”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