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2月2日,我国古人类学家、史前考古学家裴文中在现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中更新世猿人头盖骨。这个20世纪古人类学最具价值的发现之一就将这里推到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考古学家在这里的27处地点发现了化石和文化遗物,出土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远古用火遗迹和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的古人类遗址。因此早在1961年,周口店遗址就被国务院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里已建成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并向公众开放(图1)。
图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入口
为了保持历史的完整性,公园最大程度保持和还原了挖掘遗址的真实模样。一进园,观众就会看到巨大的保护棚,由825个“鳞片”组成,面积达3700余平方米。棚内重点保护的是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即举世瞩目的“猿人洞”。作为周口店遗址的核心区域,这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里曾发现了代表约40个“北京人”个体的近200件人类化石、十万余件石器、数层灰烬和百余种脊椎动物化石。
这里也是裴文中发掘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的地方。1929年12月2日,天降初雪,格外寒冷。虽然当时的地方管理部门已下令停止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但裴文中认为“北京人”居住范围很大,应当继续挖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发掘处北部一个很深的裂隙中,他借着手电筒的微光,看到一个“黑黑的、圆圆的”东西。下午4点多钟,这个黑黑圆圆之物终被挖出,这就是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裴文中之后,1936年贾兰坡在此发现了3颗头盖骨。不过遗憾的是,二战期间他们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都在战乱中失踪。现在仅存的中更新世猿人头盖骨化石是1966年裴文中率队在遗址第3层发现的。如今游客可以通过步道进入猿人洞内,亲临当年深达40米的挖掘现场,感受考古工作之艰和考古工作者的付出。
除挖掘出学术价值巨大的古人类头骨外,裴文中还对周口店的考古方法做出改革。1931年以前,周口店的采掘以“散挖”为主。1932年,裴文中借鉴当时安阳殷墟和西阴村的发掘方法,改进“散挖法”,采用探沟和打格分方相结合的方式,先挖掘一个探沟,宽1.5米,以3米为一段,共4、5段,根据所得地层的知识,确定挖掘区,再将发掘区划分为3米×3米的方格,并以此为坐标对出土物进行位置标记。开至5米之深后,再另作探沟。这种方式效率更高,且方便考古人员更好地记录出土遗物位置和地层,也有利于开展后期研究。为了让游客感受数十年前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工作情景,遗址公园专门设置了“打格分方”模拟考古挖掘区(图2),并事先埋好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史前动物骨骼化石模型供游客“发现”。
图2.一位小游客在模拟考古挖掘区体验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也是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尹赞勋、周明镇、吴汝康等六位院士长眠之地,他们都是对我国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学、地质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墓碑就矗立在科学家纪念园中(图3),四周松柏环绕,环境静谧,常会有人到此献上鲜花,深切缅怀这些为科学研究奉献终身的前辈。
图3.在纪念园中长眠的科学家
20世纪20年代,周口店的发掘启动时,人们对人类进化的理解尚属粗浅,是考古工作者和古人类学先辈们的努力,才使这片土地上埋藏的化石证据得见天日,也由此揭开了我国古人类学研究的大幕,大大推进了人类演化史的研究进程,而科学家与“北京人”的故事也会在这里一直讲述下去。
(赵敬茹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图片摄影刘巍)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