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全球确诊病例不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时间3月12日凌晨正式将其定性为全球大流行。
全球协作防控疫情,已刻不容缓,疫情无国界,中国有担当。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曾在公开讲话中表示,在抗击疫情方面,中国的经验和技术都值得学习。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新冠肺炎疫情抗疫之战中,我国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让中医药广泛参与到治疗中,成为对抗疫情“中国经验”里的一大亮点。
其实,通过中医药防控疫情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2013年上映的中国电影《大明劫》便讲述了我国古人与瘟疫对抗的故事。
1642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包围都城开封,明王朝的统治即将被倾覆。大将军孙传庭接受崇祯皇帝命令,来到潼关抵抗。兵临城下,明军士兵却相继感染怪病,按照传统治疗伤寒的方法医治并不见好转。此时,来到潼关拜访师父的游医吴又可认为,这并非伤寒之症,“但凡寒症,发热、恶寒,脉浮而数,但他们热而不寒,实为瘟疫初起之症”。他不愿看到生灵涂炭,决定阻止疫情蔓延。
吴又可经过观察发现,瘟疫是通过口鼻呼吸传播的,这也就解释了同一营帐内的士兵相继染病的原因。他将疫情的传播方式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病邪就像空气中的飞尘一样,来无影去无踪,闻不到也看不到,给它起名叫疠气。人在呼吸间,不经意吸入疠气转为疫邪,盘结在体内的膜原之中,致病于无形。因此,他向将军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告知全城百姓大疫降至,务必人人小心;第二,隔绝病患,以防人人传染;第三,通风换气,以防疠气聚集。
与此同时,吴又可令军营中所有人都戴上面巾,并根据士兵病情的轻重重新划分营帐,进行隔离治疗。通过他的创新与实践,这场瘟疫基本得到了控制,并且以此为经验基础,写出了著名的《温疫论》,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研究的先河,造福后世。
电影将中医知识化作银幕语言,对病患症状、中医药治疗原理进行了分析,让门外汉也能听懂、看懂。
话说当下,针对新冠肺炎传染性强、隐蔽性高的特性,这种隔离传染源的方法也在持续发挥着作用,比如,建立定点医院的“发热门诊”,对疑似病例进行病毒检测;确诊病例迅速隔离,追踪密切接触者;学校等人流密集型场所暂时关闭,倡导大众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减少外出,必要时居家隔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我国也积极开展着中西医结合,迅速筛选有效药物及诊疗方案的措施,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其中在中医治疗方案里提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该方案针对医学观察期推荐了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三种中成药;针对临床治疗期推荐了包含清肺排毒汤等在内的十种中药方。《诊疗方案》强调“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辨证进行论治”。这些经验已被翻译成英文分享给多个国家,对于全球医护人员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电影中,吴又可面对疫情没有退缩,坚定地说出“吴又可愿领此命,以毕生所学与瘟疫一搏,不成不退”!而此次疫情期间,又有多少位新时代的“吴又可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人间大爱。
新冠肺炎疫情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国际合作抗疫的进程上,我国始终毫无保留,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而“中国经验”不仅能够助力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时更能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命运共同体的体系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作者:李一 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讲师)
(专栏编辑:李竞萌 赵铮)
(本文转载自:《科普时报》2020-4-3(第2版)“媒眼看世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