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音乐有这些“神力”,你知道吗?-凯发k8官方首页

第34期:音乐有这些“神力”,你知道吗?

第34期:音乐有这些“神力”,你知道吗? 0:00/0:00
最新发布时间: 2021-06-29   浏览数:
分享到:
  本专栏面向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常年征稿(点击“投稿说明”查看详情),征稿邮箱:zhaozheng@cstm.org.cn。
音乐;力量;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所蕴含的深刻教育内涵,时至今日依然是教育、心理乃至音乐领域讨论不休的话题。

  这类教育感化类主题电影在故事架构设计上不算新颖。“音乐”是影片的主打标签,被放在了与“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成为贯穿影片首尾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元素,也可谓是别出心裁。

  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在音乐会指挥的场景,而后场景切换,皮埃尔与他的一位老同学围绕一本日记,将时光慢慢拉回共同的学生时代。

  这本日记的主人就是几十年前在他们班级担任学监的马修先生。当年的马修是一位失意的音乐人,命运的安排使他来到一所位于偏远地区的法国乡村学校担任学监,面对的是已经被大多数人放弃的“问题少年”。相较于校长采用的专横、残暴、犯错即惩罚的教育管理方法,马修从和学生们的日常交往中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运用自身的音乐优势组建合唱团,亲自为孩子们写谱、指导,在一点一滴中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建立快乐,并从中发现了一位极具音乐天赋的孩子——也就是片头的指挥家皮埃尔。

  在马修和这群孩子初次交锋,听到孩子们哼唱对他的嘲讽之歌时,并没有生气,而是大度地指出:你的音有点不准哦!后来在组建合唱团时,又通过学生的试唱辨别出他们的乐音是否准确,并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了低、中、高三个声部。在这个过程中,音准是他判断的重要指标,而从科学的角度看,音准也是有其“科学标准”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音准,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音乐中的音高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那就是音高的准确性,即音准。这种音准有着精确的物理意义,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每个乐音震动的频率就是它的物理属性。而在音乐中使用的音并不是随意产生的,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挑选出来的,而另一种音准指的是人们对于音高的一种听力反应,严格来讲应该叫做“音准感”。人们听音时,首先是要用耳朵去听而不是用仪器去测量,如何判断,依靠的就是人们的“音准感”。影片中马修多次排练合唱团歌曲,以及成功挖掘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音准感。

  音准感也分为绝对音准感和相对音准感。绝对音准感,是指在无任何辅助参考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判断出所听到声音的音高的能力,而相对音准感,对于音的辨识并不是对单个乐音的独立判断,而是基于音与音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所反应的音高并不能体现数理意义上绝对值。

  已有多项科学研究证明,绝对音准感的获得,较多地依赖于先天的听觉素质条件,有多个基因被证明与绝对音准感的建立相关,但这种能力也可通过后天训练获得。

  电影中,马修通过合唱这种音乐训练打开了孩子们闭塞许久的心灵,而现实生活中,音乐训练对于人类的思维、记忆、语言学习等的积极作用也被多次证明。脑结构方面,科学家通过fmri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发现经过音乐训练的人群,听觉皮层的颞叶平面在左脑中具有更大的面积;记忆模式方面,1997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学前儿童长期时序推理的能力;心理发展方面,法国学者alfred tomatis1991年提出的“莫扎特效应”经美国学者don campbell推广后,发现使新生儿接触特定的莫扎特的某些作品有利于心理发展,并对孩童的创造力、注意力水平等其他心理和生理参数水平的提高均有积极作用。

  通过音乐,问题少年皮埃尔改写了他的人生,而他的伯乐——马修先生,更是收获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人生乐章。音乐往往带有惊人的力量,就像影片乐曲所唱:在灰色晨曦中,寻找通往彩虹的路,揭开春之序幕。

(作者:赵铮 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部工程师)

(专栏编辑:李竞萌)

音乐;力量;放牛班的春天

(本文转载自:《科普时报》2021-01-15(第2版)“媒眼看世界”栏目)


©2011-2021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