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栏面向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常年征稿(点击“投稿说明”查看详情),征稿邮箱:zhaozheng@cstm.org.cn。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故事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探索了以120帧(一帧为一个画幅)高帧率的全新技术手段,为观众营造出了超清晰和超真实的观影体验,被誉为“电影史上新的里程碑”。
众所周知,电影运用的是“视觉暂留”原理。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至0.4秒左右。当静止的画幅被投射到银幕上并匀速转动时,一系列的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形成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效果,再加以声音的还原,一部电影便应运而生。
然而,在电影技术史上,对于每秒投放到银幕上的画幅数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默片时期的电影画幅更换频率一般为每秒16帧,而之后的有声电影则为每秒24帧。由于以每秒钟24帧的频率更换画幅更趋近于人眼能接受的范围,因此电影又被称为“每秒24帧的艺术”。
近些年,随着人们观影需求的不断上升,加之电影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更多的大场景和运动场景出现在电影画面当中。为了避免高速运动的场景因低帧率的使用而产生拖影现象,影响观看效果,电影人便开始了每秒48帧、60帧等更高帧率技术的尝试。通常,大于30帧拍摄和放映的电影称为高帧率电影。相比传统的24帧电影,高帧率电影放映出来的画面更加清晰、流畅和稳定,放映过程中的卡顿和抖动感也会逐渐消失,而将电影帧率提高到每秒钟120帧的超高帧率,则将给观影者带来感官的终极体验,大大减缓了现实的模糊感,使观众有一种置身于电影场景并参与其中的错觉。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19岁的士兵比利·林恩被派往伊拉克战场,在一次与武装分子的生死交锋中因英勇营救班长而成为国家英雄,此后,他与战友应邀参加一场全美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融合高帧率、3d、4k等技术,呈现出常规影片难以达到的放映效果。影片在炫目的庆祝盛典和惨烈的战争场景之间不断闪回交错,使浮夸的表演和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形成巨大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代入感。
然而,影片上映之后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有的观众甚至认为,影片使用高帧率技术不过是一种炫技的表现和宣传的噱头,新技术的加入不但打破了以往的观影习惯、颠覆了感官体验,清晰流畅的画面也使电影模糊的质感和艺术之美消失殆尽,逼真的场景使人们觉得更像是在观看一部高清的电视节目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影片。
在笔者看来,导演使用高帧率等技术手法,不仅仅是为了创作一部通过炫酷场景来抓人眼球的商业大片,而是要通过新技术的使用,营造沉浸式、超真实的观影体验,将影片蕴含的海量信息展现在银幕上,使影片直达观众内心,让观众的心情随着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上下起伏,进而深刻体会主人公内心激烈的冲突与矛盾。正是在这种技术力量的加持下,主人公困惑、无助、压抑和无可奈何的情感才能分毫毕现的呈现出来,使观众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为观众建立了全新的观影期待。
(作者:吴丹 中国科技馆影院管理部工程师)
(专栏编辑:赵铮 李敏)
(本文转载自:《科普时报》2021-04-30(第2版)“媒眼看世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