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远古遗韵的“泥泥狗”
2014-03-07 20:41:14带有远古遗韵的“泥泥狗”
■ 张连城
“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在河南淮阳乃至豫东一带,很多人都还记得这首歌谣。曾几何时,依托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并唱起这首韵味悠悠的歌谣。被索要者除了赶快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拾,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一种美丽的祝福。当地人认为,把泥泥狗送给孩童或亲朋好友可以消灾祛病、吉祥平安。
“泥泥狗”探源
“泥泥狗”又称“陵狗”、“灵狗”,是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出售的泥玩具总称,被专家誉为“活化石、真图腾”。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像、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龟、蟒、蛇、狗、熊、蟾蜍、蜥蜴、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面对这些古拙、怪诞、超现实的形体,我们似乎很难把它和“玩具”直接联系在一起。那么,泥泥狗究竟和伏羲有什么联系?泥泥狗的名号又因何而产生呢?“泥泥狗”这一名称由来久远,与我们的祖先太昊伏羲氏紧密相关。太昊伏羲氏是我国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被其首先驯服,为人守户、保护畜群。所以若是在太昊陵古庙会上问泥塑艺人“泥塑玩具为什么叫泥泥狗”,他们必然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淮阳人祖会以泥泥狗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淮阳人崇拜狗、敬重狗,认为“神狗”能为人类消灾、祛病,保卫一方平安。传说伏羲崇狗,至今淮阳民间仍流传着“伏羲与盘瓠”的神话,大意是有狗称“五色犬”,被扣在金钟内,后变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畲族的“狗皇歌”。这一文化现象绝非巧合,《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畴碟狗邑四门;以防蛊。”大意是说:祭祖先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4半,埋至四门,以防庄稼受病虫之害。很明显,这是把狗视为图腾或一种镇物。
上古时的先民从图腾崇拜出发,认为狗是天上派下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辞海》中仅以“反犬”和“犬”为偏旁的字就有170余个,足见“犬”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多数兽名都是“犬”或“反犬”旁字,《说文解字》释“类”字说:“种类相似,惟犬为甚。”原来人们最初认识事物的形状时,常以身边的狗作标准,与狗相较而别其状,因此狗就与多种走兽的形状有了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太昊陵庙会上的泥塑玩具虽以狗命名,可塑造的鸟、兽、鱼、虫无所不有,但皆归于狗的范围。
“泥泥狗”与二月会
题材广泛的泥泥狗作品反映了古代二月会的性质和内容。《礼记•月令》有:“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投以弓矢于高之前。”《周礼•氏》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而无夫家而会之。”
这其实反映了往古之时的婚俗习惯,说明二月会最初是伏羲为青年男女提供的相会的地方。其时,青年男女相聚一处,载歌载舞,若是有中意者便可以私订终身、同奔前程,而这时,你躲在家里偷懒而不去找有情人“野合”,那是要受处罚的。二月会给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见的机会,一年之初,春心萌动,抓紧这美好时光挑中如意的对象,尽鱼水情意,或许就留下了人种,这就是主题。这样,泥泥狗作品中就有了很多远古的遗韵,其中有很多“一身二首”造型,如两头狗、双头马、双头燕等,就反映了男女相会的场景。尤其是两头狗作品,前后有头,且都是向外,它就是二狗相恋的形象。另外还有不少夸大了两性生殖器的彩绘,这些都充分代表着原始时代生殖崇拜的礼俗。
泥泥狗是祭祀的产物,它是与二月庙会相伴始终的。但到底是先有泥泥狗还是先有庙会呢?这其实是一个说不太清楚的问题。按照民间传说,庙会原先是二月会,二月会是为青年男女提供野合、繁衍后代的地方,而泥泥狗最初也是伏羲教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可见,两者都产生于伏羲时代无疑。实际上,泥泥狗与二月会两者已相互依托、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泥泥狗,二月庙会就少了一些精彩和实在的内容。人们来赶庙会,走时带一些代表人祖崇拜的泥泥狗回去,辟邪趋吉、降福纳祥,这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习俗。反过来,泥泥狗若是没有庙会,则缺失了生存的土壤。每年的庙会是集中销售泥泥狗的季节,“三月的泥泥狗二月卖”,这实际就说明了,每年三月农闲时节做泥泥狗,来年二月庙会时去卖的现实。
“泥泥狗”的形态
关于制作泥泥狗风俗的由来,淮阳老艺人有个一致的说法,说泥玩具最先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流传下来的。传说洪荒时代,一场洪水使天下只存活了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于是他们奉天帝之命,遮面为婚,抟土造人,繁衍人类和万物。后来有了儿孙后代,伏羲便经常领着儿孙在湖边柳树下玩耍,他用柳枝做成柳笛来吹,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到了冬天,孩子们还要吹柳笛,怎么办呢?伏羲就用水和泥捏制他最喜欢的葫芦,又捏了许多鸟兽虫鱼,并染上五彩。泥玩虽好看,但吹不响,孩子们仍不满意。伏羲就比照可吹的柳笛,在葫芦上扎两个孔,果然吹出了音。伏羲一高兴,又在葫芦上扎了3个孔,一吹声音变化更多。伏羲干脆按八卦原理扎了7个孔,又成功了,他便把所有鸟兽虫鱼形状的泥玩具都扎了孔,这样所有的泥玩都能吹了。后来,随着太昊陵的逐步壮大,泥泥狗超出了玩具的范畴,逐渐被当作祭祀人祖伏羲用的一种“圣物”、“吉祥物”。
“草帽老虎”是泥泥狗中较为特别的作品,同样是草帽老虎,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圆帽尖顶,有的帽为面平,有的头部上下都有帽檐儿,有的脑后呈扇面状。“草帽老虎”顾名思义就是老虎头上戴草帽。老虎为什么要戴草帽呢?唐李冗《独异志》说:“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女娲兄妹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相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草帽老虎所戴草帽也反映了结草为扇之意。另外《山海经•南山经》载:“爰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从插图上看,其形和草帽老虎一致,只是草帽老虎着色没有虎纹而已。庄子曰:类自为雌雄。这样看来,避面并不完全为了遮羞,而是约定俗成,有“法律”的作用。据此可以说明草帽老虎实有婚配与**的内涵,且存在古代婚俗之根源,亦是伏羲氏制婚姻、定嫁娶的确切证明。
“人面猴”是泥泥狗中的代表作品,其中以人猴、人面猴、抱桃猴为代表。人猴、人面猴是泥泥狗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型,被视为伏羲、女娲的形象。虽然不同艺人的表现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把它塑造成头戴冠冕的正面形象,威严、神秘,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姿态,究其原因,它是被艺人当作“神”来塑造、崇拜的。民间泥塑的“人面猴”伏羲、女娲为亦神、亦人、亦猿、亦猴的变异造型,既是物的人化,又是人的神化。
此外,“抱桃猴”也是一个独特造型,它是“人面猴”的一支。此类人面猴,《山海经》中多有记载。《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举父。”禺即母猴。《说文》曰:“禺,母猴属。”民间认为猴就是早期人类的自身形象,并没有猿(或类人猿)的理性概念,因此,“人猴”自然充任了猿或类人猿的角色,跳跃性地完成了“猴—猿—类人猿—人”的进化过程,并且一部分由猴直接转化为神,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始祖神偶像,并获得人们的虔诚崇祀。
随着文化价值的回归,二月会越来越旺,泥泥狗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现今在淮阳城东北的金庄、武庄、许楼等几个村子,还聚居着不少捏泥泥狗的艺人,虔诚守护着伏羲传下来的手艺。通常情况下,捏一个泥泥狗要经过挖泥、槌泥、过滤、和泥、捏塑、扎孔、晾晒、过黑、点画等十来道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捏好的泥坯晾晒干后先过“黑”,再用青、红、黄、白点画,称为“点陵狗子”。“点陵狗子”是最重要的工序,泥泥狗行当中有一句俗语叫“三分捏七分画”,捏不出来不行,但画不好就是个“死狗”,不好看。等点画后,一块泥便“活”了,成了充满生命意象、栩栩如生的人、猴、鸟、兽,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创世之初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相关链接:
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具有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参与者众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太昊陵人祖庙会的生殖崇拜和神秘主义色彩广为专家学者所推崇和称道,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由于产生年代久远,淮阳人祖庙会并无明显的外来宗教观念、宗教意识的融入,一直延续着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一直保持着文化形态的一体化,是最原始、最具民族性的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