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书佳话
2016-10-18 15:24:31中国的文字大约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有了文字后,人与人之间又多了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文字曾被刻在龟壳、竹简上,又被书写在织物、纸片上,借此可以将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去。可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将信息进行远距离传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人们只好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令人陶醉的神话、传说之中。
青鸟传信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很有名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的最后两句,借用了“青鸟传信”这一典故。
青鸟传信的故事出自《山海经》,说的是西王母住在昆仑山附近的玉山,她养了3只青鸟,为她觅取食物和传递信息。有一年的七月初七,汉武帝偕群臣举行斋戒仪式,忽见一只美丽的青鸟从西方飞来,他非常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从哪里飞来?”东方朔回答说:“西王母要来了,这鸟是来报信的。”过了一会,东方朔的话果然应验了,西王母在两只青鸟的左右扶持下来到了殿前。从此,“青鸟传信”便成了一个典故流传下来。
鲤鱼传书
信函在古代有“鱼函”“鲤封”等雅称,书信也被称为“鱼书”。书信怎么和鱼类扯上关系呢?原来,这与“鲤鱼传书”的典故有关。
相传周朝时有个著名的教育家、军事家叫姜尚,字子牙。在70岁那年,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一天,他钓得一条鲤鱼,剖开鱼腹发现内藏一封书信,大意是说他将受封于齐地。后来他果真成了齐国的第一位国君及齐文化的奠基人。
鲤鱼传书的典故后来被演绎成许多文学作品,成了诗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表达了对书信传递的热切期待;宋代晏殊的“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更说出了人们对于受时空阻隔,书信往来不便的惆怅和无奈。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说的是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首领扣留。在多次劝降遭拒后,匈奴便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在那冰天雪天、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中,苏武仍手持汉朝的手杖,坚贞不屈,历经19年艰难受辱的岁月最终归汉。在苏武归汉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传说:当时匈奴不想释放苏武,便向汉朝使者谎称苏武早已去世。这时,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暗中把苏武还活在世上的情况密告汉使,并献上一计。后来,当汉使再一次见到匈奴首领单于时称,我国天子在狩猎时射中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苏武给朝廷的信,说他正在北海岸边牧羊。单于听后非常吃惊,在谎言被揭穿后,他不得不把苏武给放了。
雁足系书,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它却寄托着古人渴望情感沟通的无限美好的愿望。“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宋代罗与之诗句)“寄信无秋雁,思归望斗杓”(北宋欧阳修诗句)等,也正是这种情感的抒发。
大雁是一种候鸟,年年南来北往,正是人们心目中传递书信的理想使者。以至直到今天,我们还把为大家送信的邮递员比作鸿雁。鸿雁的形象还融入了我国邮政的标志之中。
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是一则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唐朝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在元代,尚仲贤又把它改编成杂剧,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越剧《柳毅传书》依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保留剧目。
唐朝仪凤年间,落第的书生柳毅在回南方途经泾河北岸时,见一位少女在河边牧羊,愁容满面,痛泣南望。柳毅问其情由,方知她是洞庭龙君之女三娘,受丈夫——泾河龙王之子辱虐,被赶至荒郊牧羊,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柳毅闻言义愤填膺,不顾路途遥远,决意转道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
柳毅来到碧波万顷的洞庭湖边,在巡海夜叉的引领下进入了无珍不有的洞庭龙宫。龙王小弟钱塘君得知龙女的遭遇后,化作赤龙直奔泾河,杀了太子并接回龙女。龙女得救后,愿以身相许柳毅。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却循“君子喻义不喻利”之古训,再三婉言谢绝。后来,龙女化身渔家女来到人间,终于遂愿与柳毅结成了美满夫妻。
至今,在岳阳市的君山公园和太湖洞庭山的席家花园附近还各有一口“柳毅井”,传说便是当年柳毅通往龙宫的入口。柳毅传书的故事究竟是发生在洞庭湖还是太湖,后人各执一词,难辨真假。不过,据史料记载柳毅确有其人,他字道远,吴邑(今苏州)人。但在神话故事里,柳毅已介于仙凡之间,人们借他潜入龙宫传书,从而让海底传递信息这件古时不可思议的事情成为想象中的现实。
神话传说中的青鸟、鲤鱼、鸿雁,它们不但知人性、通人情,还不畏山高水长,穿越时空,为人们完成千里传书这样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赋予这些动物如此超凡的本领,既是人类想象力的自由驰骋,也是对未来通信无限美好的憧憬。试看今日,飞机、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以及电话、网络等远距离通信工具的出现,其传书的本领早已胜过昔日之青鸟、鱼雁;海底电缆、海底光缆常年潜身海底,与“龙王”为伴,担负着越洋传递信息的任务,这岂又是当年柳毅之所能及!
链接
信鸽英雄
如果说鱼雁传书只是典故与传说,那么信鸽送信则早已被实践所证明。信鸽识途的天赋早就被人发现。据说楚汉相争之时,信鸽曾被用来传送兵符和信件;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也用信鸽传送过书信。在国外,早在埃及第五王朝时期,信鸽就被当成快速而且可靠的联络工具。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信鸽更被誉为英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信鸽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由于战争年代森林里不易架设通信线路,前后方的联络主要靠的便是小巧玲珑的信鸽。当时,对信鸽功能深有了解的德国人,为了切断对方的联络渠道,便视信鸽为敌,把它们统统抓了起来。
信鸽对主人忠贞不渝,在它们中间没有逃兵,也没有投敌者。人们为了永远怀念这些忠于职守、不辱使命的战地信使,在法国和比利时等国,都有为战时牺牲的信鸽树立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