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测评:宝宝驱蚊,认准这些成分
2022-09-07 21:03:00潮湿闷热时节,嗡嗡作响的蚊子无疑是最让人崩溃的“访客”。它们最爱的,就是宝宝这样的“小鲜肉”。
细皮嫩肉的宝宝被蚊子叮咬后,红肿热痒的疙瘩随即冒起来。
“抓挠一时爽”,但这一挠,红疙瘩更嚣张了。倘若没管住手,挠破了,还极易留疤或引发感染。
家有小儿,驱蚊产品是“必备品”。面对那些都说自己“高效低毒”的驱蚊液、驱蚊手环,挑花了眼。
我们把市面上常见的婴幼儿驱蚊产品都看了个遍,给你梳理清楚,选择不困难。
测评手记:大多数驱蚊花露水,安全性良好
近日,我们随机挑选市面上三个大众品牌的驱蚊花露水,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成分,结果显示:除避蚊胺、驱蚊胺外,其他成分在香精香料中常见。
换言之,安全性基本都是过关,不大剂量、长期吸入或经皮接触,对大部分人群,其健康影响较小(个别体质敏感者除外)。
出于安全起见,我们建议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儿童专用”款,认准有效驱蚊成分,并且根据宝宝的年龄来合理使用。
给孩子初次使用驱蚊液时,先在局部小范围试用,初步评估孩子是否过敏。
成分有啥不一样
常见的驱蚊产品有效成分主要有四种,即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羟哌酯)、驱蚊酯(伊默宁)以及柠檬桉油。其特性和使用注意如下——
●避蚊胺:刺激性相对较大
驱蚊效果好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个月以上的宝宝才能使用含有避蚊胺的产品。
加拿大卫生部则更严格——
建议6个月以下的宝宝不要使用,2岁以下的每天使用不超过一次,2~12岁每天使用次数不超过3次。
小于12岁的儿童使用避蚊胺最大浓度是10%。12岁以下儿童不要连续使用避蚊胺超过1个月。
●派卡瑞丁:幼儿慎用
其有效成分为羟呱酯,跟避蚊胺一起被美国疾控中心(cdc)评为驱蚊“黑白双煞”。
因对皮肤和眼睛无明显刺激性和致敏性,派卡瑞丁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崇。
尽管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但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大品牌依然会给出使用限制:浓度超20%需对象为2岁及以上儿童方可使用。1岁及更小的幼儿不建议使用。
●驱蚊酯:更低毒安全
相比于避蚊胺和派卡瑞丁,驱蚊酯是当之无愧的更低毒、更安全、更广谱的驱虫成分。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驱蚊酯在驱蚊虫、防叮咬效果方面略为逊色。
●柠檬桉油:易过敏
柠檬桉油中真正能起到驱蚊作用的是香茅醛和香茅醇,但香茅醇本身是一种易引发过敏的致敏原。
尤其对于婴幼儿,如果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柠檬桉油的环境下,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神经性系统损害。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建议,不要给3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柠檬桉油的产品。
对于婴幼儿,尤其是低于6个月的宝宝来说,最安全的防蚊方式是:家长蚊拍拿起来,宝宝蚊帐用起来。
频繁补喷,有害吗
我们发现,平日不少家庭会直接购买大众品牌驱蚊液,大人小孩一起用,使用时,还总忍不住频繁补喷。
正如上文分析显示的,在常见驱蚊成分中,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效果良好,没必要频喷。而柠檬桉油有过敏风险,补喷频率也建议低一些。
驱蚊酯驱蚊效果相对弱一些,但“副作用”小,补喷频率可以高一些。
驱蚊贴、驱蚊手环,不如防蚊水
针对近年兴起的驱蚊贴、驱蚊手环等新型驱蚊产品,2018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一项试验结果显示:采样的50种样品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要求,驱蚊效果差。
这50种驱蚊产品都宣称采用天然植物配方,但检测显示,14种样品中未检出有效成分,36种产品中虽然检出,但含量非常低,且绝大部分样品有较大的气味。
也就是说,这些驱蚊产品,闻着味儿很大,效果却甚微。
选购:认准“农”字号
有家长看到“农”字号就担心:难道是农药?会不会有毒?
其实,根据相关规定,在我国,只要宣传有“驱蚊”效果的产品,就属于农药管理范围。
驱蚊产品获得“农字号”,说明它经过国家授权部门的药效、毒理性实验,保证对人体、环境没有危害,不用太担心。
所以,选择驱蚊产品时,除了应仔细查看产品的有效成分,有无毒性标识外,还要留意产品包装上是否有“两证一标准”,即农药生产批准证、农药(临时)登记证以及执行标准。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