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糖衣”做科普
2012-05-08 16:18:33动态的展示才能抓人心
作为此次活动的调研专家,同时也是资深的科普专家,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大光告诉记者,在现场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本刊设置的展位。一位穿着白大褂的科普专家,一边做着各种物理、化学实验,一边给参观的人们讲解科学原理。
“这样的科普好就好在它不是纯知识的展示,而是有交流,这样就能在和参观者不断的信息交流中,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李大光说,放在那里不动的展示是被动的,只有动态的展示才是主动的,能够抓住人心的。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世龙表示,科学工作包括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有些人认为科普很简单,讲出来就可以了。其实不是,科普要被大众接受并理解,是要下工夫的,有时甚至比科技创新更艰难。单纯的“我讲你听”的科普形式已经不够了,现在的科普工作要改变原有形式、互动起来。这次科普日的展台就有很多互动,观众参与度很高。
此外,朱世龙认为,科普日活动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仅少年儿童感兴趣,不少成年人也参与了进来。这也反映了我们科普工作的方向:青少年固然是重要群体,在职人员、农民、青年等也是我们的科普对象。通过对全体人员的科普,才能使北京成为创新之都。
穿上“糖衣”做科普
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在中国被称之为科普。但“如果直白地说我们要做科普了,这样大家不会感兴趣的。”李大光说,老实说,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爱科学,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只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群,才会对科学新闻感兴趣。所以就连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也从不宣称自己是科学频道。
科普宣传要穿上“糖衣”。要把科学包裹在其他信息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民众。美国底特律是一个汽车城。在底特律,会不定期地举办一种叫做“制作者聚会”的活动。在李大光看来,这种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糖衣”科普。
在会场中,没有过多的展板和说教,取而代之的是桌椅、电脑和工程师们。在每个展位上,都会有简单的介绍,比如“草坪该如何修整”、“盖房子用那种砖材更合适”、“自己如何修汽车”等等。来访的人们,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找到相对应的展位,工程师就会为问询者解答或者一起讨论。
百姓要什么,科普给什么
在宣传科普时,还要特别注意“百姓要什么,科普就给什么”。李大光说,现在有些科普活动,做的并不是百姓需要的,所以他们即便参与到活动中去,收获也不大。比如有一次科普活动是带领大家参观污水处理厂,但是参观者后来的反映是“觉得这个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在李大光看来,宣传百姓关心的事情,并在其中蕴含科普知识,才是最有效的科普传播方法。比如还是参观污水处理厂,如果着重向参观者介绍中水处理,并且告诉他们现在家庭中哪些用水可以由中水代替等,这样可能起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所以做科普时,还是要贴近百姓。”李大光说,与其讲一些很大很空的科普知识,不如踏踏实实告诉公众,如何吃药最科学,或者如何对付室内空气污染,这样才能让百姓受益,真正达到科普的效果。
发送短信“订阅”至 15117931632,有专人为您提供订阅服务。咨询电话:400-088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