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为出行
2012-11-18 22:27:20文/记者 秦勉
清朝时, 皇帝从北京到承德避暑需要走上个把月。而早在10 多年前,普通列车走这段路程就只需要4个小时了。当然,现在看来这也不算快。毕竟交通的发展早已不是单纯在地面上“跑”,而是天上地下真正的立体“飞奔”。
天上交通:打破空间界限
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本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实现了第一次靠动力发动的、可控制的飞行,尽管那时飞机只飞了59 秒,航程260 米。
不过,飞机随后开始了加速发展。在发明飞机后仅40 年,飞机经过几次空中加油就能环地球一周,用时不到100 小时。超音速飞机问世后,这一时长降到1 天以内。“环游地球80 天”彻底成为了过去。
当然,飞机并不是多数人常用的出行工具。但是,即便从不坐飞机的人,也享受着飞机带来的便利。古时,杨贵妃想吃到新鲜的荔枝也不容易,而如今我们在远离岭南的北京也能轻易找到荔枝,这就是得益于飞机带动的航空运输业发展。
地面交通:追求各有不同
与飞机相比,地面交通工具无疑亲民得多, 我们不假思索就能说出汽车、摩托、电车、高铁等一大堆。不过,这些地面交通工具各有各的“追求”。
一度,铁路被视为“夕阳行业”,直到1964 年,日本新干线开通,史上第一个时速超过200 公里的高速铁路出现了。直到今天,高铁的标准也依然是200 公里/ 时。
要达到这一速度,磁悬浮和高速轮轨技术是两条殊途同归的通路,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使用的就是后一技术,最高时速可超400 公里。
而与铁路不同,城市内的交通工具对速度的追求没那么高,市内车辆也几乎不可能全速行驶。公共汽车尤其如此,它们追求的是更多载客量。同时,由于在市区行驶,尽可能不污染环境也是一个要求。
最早的公共汽车出现在19 世纪的英国,那是辆以蒸汽为动力装置、载客10人的“婴儿”公共汽车。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汽车用上了清洁能源,“乌贼”在慢慢“漂白”。而载客量也有大幅提高,目前在北京街头已经可以看到18 米长的公交车,最多时可载200 人。
地下交通:最准时的保证
地铁是很受欢迎的城市内交通工具,究其原因,“准时”是一大卖点。正如我们想象的一样,地铁最初的开发就是为了缓解地面交通堵塞的问题。世界首条地铁线于1863 年在伦敦开通,使得从伦敦东北部进城变得轻而易举。不过,由于当时电力尚未普及,即使是地下铁路也只能用蒸汽机车。这样,为了排除机车释放出的对人体有害的废气,当时的隧道每隔一段距离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风槽。
当然,随着电力的发展,蒸汽地铁很快就被取代了。到了1906 年,早期在伦敦市内开通的地铁全部完成了电气化。这就使地铁又有了一个优势:一般的汽车使用汽油作为能源,而地铁使用电能,没有尾气排放,不污染环境。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在1969 年就已经在北京完工了,只是到了80 年代才正式开放。到现在,北京的地铁全长已近400 千米,位列世界第三。基本上,市民已难以想象没有地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