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局长”折射公务员科学素养欠缺
2013-04-20 19:17:05文/柯观
“公务员的科学素养就应该成为‘ 通才’的基础内容, 因为无论在哪个部门、哪个领域, 都离不开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方式, 没有它们,
要达到很深的专业性是不可能的。”
“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比如放上一把红小豆,那里面也可能出红色,煮出来的饭也可能是红色的,不等于不达标。”近日,河北省沧县环保局局长邓连军的这一“神论”在媒体和网络上迅速爆红,“红豆局长”俨然成了“睁眼说瞎话”的一类官员的代名词。
此后,邓连军被免了职,虽然在相关报道中,沧县县委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免职理由,不过个中缘由不难猜测,无非是要平息舆论压力。邓连军“一言获罪”是否妥当,笔者认为并没有太多讨论的余地,相反,通过这一事件所折射的官员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的欠缺,更值得我们关注。
翻看邓连军的履历,也许我们能够为他的“神论”找到一些注解。邓连军历任海航学院机械员、机械师,在20 年从政生涯中,当过县信访局副局长、乡党委书记和审计局长,2011 年调任环保局之前跟环保工作一点不沾边,他对环保专业知识的欠缺也就不难想象了。
自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虽说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公务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但在各级政府中,像计生官员调到教育部门、农业口调到城建部门,这种现象仍然较为常见,在官员的实际考核和升迁中,“专业能力”往往排在了所谓“管理能力”后面,官员总要扮演“通才”的角色。我们不能说官员没有专业背景就一定干不好工作,但其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肯定会受到影响。
除了不能专于一个领域,官员的基础科学素养也广受诟病。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官员说出红色的水可能含有哪些污染成分,该如何进行治理,但敢于拿红色的水和“煮红豆”进行类比的,这可能是科学常识出了问题,甚至是完全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
邓连军在某种程度上绝不是个案,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曾在2004 年至2006 年间进行过一项针对厅局级干部的小范围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理解”三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受访者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比例为31.5%,虽然比公众的比例高了很多,但其本身仍然是偏低的。
在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制度中,“科学素养”仍然是一个位置模糊的东西,虽然各级人事部门越来越重视考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但考核内容又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知识,“科学素养”又该如何评价和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后续成长中,如果有培训也往往是安排政治、经济、管理类内容,科学知识的培训少之又少,可见其不受重视的程度。
在公务员的任用制度中,倾向于“专才”还是“通才”,这本身不是绝对的孰优孰劣的问题,比如英国比较注重领导的广泛知识,而美国侧重选拔具有本领域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毫无疑问,“通才”只是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和体现,不代表着对“专业性”的忽视,相反,具体到某个领导岗位,起码的专业知识应该是入门门槛,如果对水污染的基本概念都搞不清,那就不能胜任环保岗位。
在日益注重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时,也应该想到,“通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比如公务员的科学素养就应该成为“通才”的基础内容,因为无论在哪个部门、哪个领域,都离不开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方式,没有它们,要达到很深的专业性是不可能的。
我们呼吁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层要重视专业能力积累,提高基本科学素养,这并不是为了“防记者”或满足舆论需要,而是在这个信息飞速更新、环境日趋复杂的时代,作为执政者的一项必备技能,否则,我们凭什么相信你能服务和管理好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