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凯发k8官方首页

./t20170717_532386_taonews.html

《科学24小时》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旨在向全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青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繁荣科普创作,启迪思想,开拓视野。

文章数
分享到:

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

2017-07-17 01:45:00

  说起校园生活,你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怎样的印象呢?青春、美好、纯粹。的确,很多人都会用这样的形容词来开启自己对学生时代的追忆。校园里有着最绚烂的天空、最生机勃勃的绿地。在那里,甚至连林荫小道、操场跑道都充满着明快的欢声笑语。

  然而,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学校最突出的情绪,是恐惧、痛苦和噩梦般的无助!而这样的恐惧、痛苦和无助,竟然来自于朝夕相处的同学!

  这,源于“校园欺凌”。

  当前,沸沸扬扬的校园欺凌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是指某些学生在有意或者有明确欺负意图的前提下,通过语言、文字、肢体动作等方式对其他同学实施骚扰、抢夺财物、恶意戏弄、排挤、孤立、殴打等行为。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在痛心受害者的悲惨遭遇、痛恨欺凌者的胡作非为的同时,也充满了疑惑:为什么总有人欺负弱小?为什么会有人“见死不救”?为什么一次伤害,竟会让人一蹶不振?

  其实,人的行为十分复杂,既有特性又有共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神奇的心理奥秘。那么,欺凌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机制呢?

  踢猫效应: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反过来又去欺负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

  我们经常会听到欺凌者这样说:“我看他不爽,所以想打他一顿。就像别人看我不爽,来打我一样!”的确,校园欺凌事件中有许多欺凌者都是因为自己受了气,进而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怒气。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地踹了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 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老板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它所描述的是一种因坏情绪传染而发生的一系列恶性循环的情况。 这看着是不是和我们的某些欺凌者很类似? 原本,欺凌者是一个胆小懦弱,经常被他人欺负的人,心中积压了诸多不满的情绪。可有一天,当他发现原来还有比自己更软弱、更好欺负的人时,就会选择将那些积压已久的坏情绪施加在这些无辜的人身上。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踢猫效应”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当你受了气,情绪很糟糕时,潜意识就会有一种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会建立在比自己“弱小”、“低级”的人身上。 因为,你需要选择一个无法还击的弱者做出气筒。

  可是,谁会心甘情愿去做那个出气筒呢? 坏情绪的传染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事态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愤怒,于人于己都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糟糕情绪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旁观者效应:一群人围观欺凌事件的发生,却无人上前制止。

  调查显示,在大多数校园欺凌事件中,均有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在场。 换句话说,很多人都曾经做过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

  我们可以将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做个简单的分类。

  一、协同欺负者。即事先并不知情,但事发时协助欺凌者捉弄、折磨受害者。

  二、煽风点火者。指通过一些煽动性的语言、动作为欺凌者叫好,鼓动欺凌行为。

  三、置身事外者。即保持中立,不介入将要或正在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回避欺负情境。

  四、保护者。指安慰、帮助受害者,并努力制止暴力行为的人。

  其中,除了保护者,其他三类旁观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旁观者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

  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责任感都会相应减弱,在遇到困难或面对责任时,甚至会退缩。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偶遇欺凌事件却会置身事外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他人在场,每个个体内心因见死不救而产生的罪恶感就相对分散了,大家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认为总会有别人前去帮忙。于是,就成为了“冷漠”的旁观者。同时,由于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当在场的其他人都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时,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显然,这种“随大流”的心理,无形中也助长了欺凌行为。

  设想,如果你正目睹着一个欺凌事件,在能够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勇敢地站了出来,结局会怎样?或许,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跟着你一同站出来伸张正义,让结局发生翻天覆地的逆转!

  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个曾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人,回忆起10年前的场景,依旧心有余悸。

  时间真的能够抚平伤痛吗?

  英国国家儿童发展中心的专家经过研究,给出了否定答案。该机构通过长达50年的追踪,发现童年时遭受欺负,可对人的精神健康造成持续约40年的影响。那些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成年后会有更大的抑郁、焦虑倾向和自杀风险。

  心理学研究发现,多数受害者遭受欺凌后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某些重大的创伤性事件,例如亲人死亡,或自己受到严重的伤害、死亡的威胁等, 随之会出现并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例如,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回忆总是不由自主地不断出现在脑海中,对受害者的思想和情绪造成困扰;受害者会刻意回避有关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场合,试图从生理和情感上远离创伤;受害者存在明显的高警觉症状,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敏感等等。

  ptsd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情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也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可达数十年之久。可想而知,曾遭欺凌的人若因此患有 ptsd,他面临的就不仅仅是欺凌当下所造成的伤害,更严重的将是长久纠缠不休的痛苦与煎熬。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一点:ptsd是可以治疗和治愈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服药以缓解ptsd症状,或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逐渐走出阴霾。

  最后,我们希望校园欺凌事件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还校园一方净土!

上一篇:人工智能顶级玩家
©2011-2020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