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第一把圣火
2017-11-27 17:21:00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远古时期,先祖逐渐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他们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亮黑暗、驱散严寒……可以说,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也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和手段。火的发现和利用,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那么,人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并使用火的呢?
追根溯源
近代以来,中西方考古学者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全球范围内寻觅远古人类的生存进化遗存,并借此发现了多处古人类遗迹。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我国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是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出土的一批动物烧骨材料是我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也是世界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
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芮城县西北隅的中条山阳坡,一个叫做西侯度村的小山村里。该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发现于1959年10月,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说到西侯度遗址的发现过程,还要从大家比较熟悉的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说起。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并出土了人类牙齿化石,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著名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教授又在周口店遗址先后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类用火遗迹和人工制作的石器、骨器、角器等工具。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实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为我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保存良好的用火遗迹,说明北京猿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具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这一考古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震撼了全世界,被认定为“北京猿人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1930年,考古学家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了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由于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该遗址的发掘研究曾一度中断。尤其令人痛惜的是,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均不幸遗失,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得以恢复,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王建教授仔细观察周口店遗址后,从用火遗迹、石器打制技术、猿人体质进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北京猿人已经能够控制、管理和使用火,能够用3种方法打制石器,并且打制的石器有比较明显的分化和分工。同时,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虽然保留有猿的性质,但已进化成了能够直立并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因此,王建教授大胆推断, “北京猿人”应该不是最早的人类,在此之前一定有更加原始的人类存在。王建教授的这一推断得到了我国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的支持,不过,想要证明这个理论推断,显然需要努力寻找更早的人类遗骸与遗物。通过从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山西省西南部 — — 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中游地区。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西北的匼河村一带发现了几处旧石器遗址。风陵渡位于芮城县西南,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与河南、陕西为邻,是晋陕豫三省的咽喉要冲,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相传,风陵渡附近是黄帝贤相风后发明了指南车并借此战胜蚩尤的地方。风后殁后,黄帝把他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谓之“风陵”。这虽然只是传说,但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此处历史悠久。随着发掘范围不断扩大,王建、贾兰坡等考古学家来到了距匼河3.5千米的西侯度村,这里是一处高出黄河河面170余米的古老阶地,位于芮城县西北隅的中条山阳坡,黄河从西边和南边绕过。这里涧沟梁峁,地层发育齐全,露出良好,是观察研究第四纪地质的理想地点。
与“风陵渡”一样,“西侯度”这个村名同样代表了一个古老传说。“西侯度”的“侯”字比我们经常写的“候”字缺了中间的一竖;“度”字也没有“渡”左边的三点水。这是因为这个地名,其实来源于一个流传甚广且与西伯侯姬昌有关的故事。相传,西侯度村原名“人疙瘩岭”或“仁义疙瘩岭”。殷商年间,纣王在全国分封诸侯,西伯侯姬昌将其封地西岐治理得国泰民安,引起了纣王的忌惮。为了干扰姬昌的心智,纣王派人将姬昌的母亲偷偷抓去,关在人疙瘩岭下的深山洞里,后来姬昌和弟子们想方设法把其母亲救出。纣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召姬昌回朝歌,然后将其囚禁在朝歌城中长达7年之久。姬昌为了大业,卧薪尝胆,对纣王百依百顺,纣王终于放松了警惕,将其释放。姬昌返回西岐时,途经人疙瘩岭,村中父老乡亲对其热情款待,挽留他在此地休整了一段时日后,又将他护送回西岐。姬昌也赠送给村民很多财宝,为了纪念西伯侯母子落难后相继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村民们就用姬昌所赠财宝盖了西伯侯庙,并把村名改成了“西侯度”。周灭商后,西伯侯庙改称文王庙。商末周初以后,文王庙香火不断,后毁于日寇侵华期间。
古老的传说,述说着此地古老的历史。而考古队在此地的发现,更证实了先民们在这里书写的历史其实能远溯到远古时期。
1961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两个年度的发掘,在距地表近70米的下部地层中出土了一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若干石制品,其中包含具有人工打击切割痕迹的鹿角化石和石块,后来又陆续发掘出动物烧骨化石以及打砸石器等。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根据动物化石群判断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古地磁测定遗址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前。
这次发现再次震惊了世界。后又经多次考古发掘和反复论证,学术界普遍认定,这是人类最早用火的遗存,属早更新世,推翻了原“北京猿人是最早的人类”的论断,从而证明了贾兰坡、王建等人的观点。同时,此次发现也确立了西侯度遗址在国际考古界的地位。西侯度遗址火烧骨的发现,把中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从距今50万年前到20万年前之间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又向前推进了130万年。这一发现在全世界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其他国家还从未发现过如此古老的烧骨。可以说,人类文明第一把圣火,就是从黄河岸边开始燃起的。
完美验证
继1960年、1961年两个年度的发掘之后,山西省博物馆又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平额象等20余种,其中还包括鱼类和巨河狸化石。根据鲤鳃盖骨判断,当时这里的鲤鱼身长超过半米,说明这里曾经有广阔而稳定的水域。哺乳类中绝大部分是草原动物,表明当时西侯度一带是疏林草原环境。石器出土数量不多,在遗址中发现有石制品32件,主要为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等类型,大部分是用石片加工而成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石片加工技术的标志。在文化层(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中还再次出土了若干烧骨。
西侯度遗址处于黄河中游,考古学家针对这些考古发现,并结合地理历史推证出:在180万年前,西侯度一带应该处于黄河岸边或与黄河有关的湖泊边,气候温和、水草丰美、植被茂盛,各种动物众多。优渥的自然环境,给远古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而西侯度遗址火烧骨、石器等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也与当时适宜人类的自然条件互为印证。经过进一步的考证,考古学家认为,虽然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制品打制技术比较原始,但其选材取自具有一定硬度的石英岩作原料,并用多种方法打制,从石器生产的全过程看具有其先进性。西侯度遗址发掘出的烧骨化石标本,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化验确认,分别是哺乳动物的肋骨、鹿骨和马牙,这是先祖用火的标志,说明远古人类首先在这里学会取火,并开始食用熟食。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祖先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他们开始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扩大了食物范围,这对远古人类大脑的发育和体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使用火不仅能给先民们带来光亮和温暖,还可以用来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围猎野兽。此外,火可以用来烧烤木料、烧裂石块以制作工具和武器。火还可以用来开垦土地、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可以说,火的使用,把人类从自然环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减少了对大自然的依赖,是人类进化的标志,并对人类社会的演化起着无限巨大的作用。
古西侯度人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约180万年前,这一人类自然进化和文明发展史上了不起的大事,在山西南部黄河之滨的这个普通村落矗起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