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紊乱会致命么-凯发k8官方首页

./t20180509_765253_taonews.html

《科学24小时》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旨在向全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青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繁荣科普创作,启迪思想,开拓视野。

文章数
分享到:

生物钟紊乱会致命么

2018-05-09 21:21:00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秦古诗《击壤歌》中的诗句,反映了古人简朴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古人遵循大自然昼夜更替规律的真实写照。虽然电灯的发明,或许让现代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大自然的束缚,但人体的生理活动仍然呈现极强的24小时昼夜节律性。这正是单细胞微生物、真菌、植物、动物包括人类等几乎所有生命体都存在的生物钟现象。

  生物钟既是生命体内在的昼夜节律,受到一系列生物钟基因及其蛋白质构成的复杂网络的调控,也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如经常熬夜、上夜班、跨时区飞行、饮食不规律等行为,则会造成生物钟紊乱。生物钟紊乱不仅给人们带来睡眠问题,还有可能引发一些疾病,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据《中国网民熬夜报告》显示,00后已经超过90后、60后,成为熬夜主力军,其中熬夜人群占比高达45.7%。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一些年轻人因连续熬夜打游戏,或通宵加班暴毙而亡,这些猝死案例多与生物钟严重紊乱有关。

  生物钟紊乱最直接的影响是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也就是没有确定的睡眠-觉醒模式,一般表现为失眠或白天过度嗜睡。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下降,或是引发肥胖、免疫功能异常、消化道溃疡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有研究显示,造成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原因,可能是控制生物钟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出现遗传性睡眠障碍,也可能由生活不规律引发,因此要保持最佳的睡眠-觉醒节律,即睡眠和觉醒的时间,应当与内源性昼夜节律同步。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早睡早起”,而是要“在正确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要经常改变睡眠-觉醒模式。

  生物钟紊乱还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研究发现,相对于白班工作的人来说,夜班工作的人罹患乳腺癌、子宫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或是肺癌等的发病率都显著增加,这些癌症的发生和不良发展大多与生物钟紊乱有关。同时,更多研究显示,患有转移性乳腺癌的患者如果存在生物钟紊乱的情况,会比生物节律正常的患者更早面临死亡。生物钟决定细胞对dna损伤和dna修复的反应能力,而dna修复维持基因的稳定性,保护dna免受内外因素的刺激,一旦构建人体内生物钟的基因发生突变(这些突变既有自发突变,也可能因为长期熬夜、倒夜班等环境因素刺激产生),就可能造成生物钟不可逆的紊乱,使细胞丧失dna修复能力,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国际癌症研究组织也把诱发生物钟紊乱的轮班制列为致癌因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细胞代谢》杂志刊文称,他们构建了一个基因工程小鼠肺癌模型,将易引发人类肺癌的基因突变引入小鼠的基因组中,然后让这些小鼠多次经历昼夜颠倒环境,使其患上时差综合征,结果小鼠的肺癌发生几率增加,进程显著加快。后经进一步分析发现,一些控制生物钟的关键基因在肺癌发生和恶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生物钟与肿瘤关系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利用肿瘤细胞生物钟的特点,调整癌症治疗时间,能取得不错的疗效。

  生物钟紊乱与抑郁症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中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6%,目前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为3000万人左右。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病症。研究表明,经常改变光照条件或生活方式,容易使人产生一系列异常情绪,包括冲动、躁狂和抑郁。抑郁患者一般会出现严重的生物钟紊乱,主要表现为睡眠-觉醒紊乱;反之,严重的生物钟紊乱,也会加重抑郁患者的病情。而且学者研究发现,夜间发病的患者产生自杀念头的次数,要多于晨间发病的患者。

  对学生来说,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导致的生物钟紊乱,会引发认知能力下降,进而降低学习和生活质量。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给予仓鼠长期光照,扰乱仓鼠的生物钟后,发现这些仓鼠的记忆能力明显弱于正常仓鼠。研究人员还发现,仓鼠的记忆能力与大脑中一种神经化学物质的数量有关,而这种物质的释放呈现昼夜节律性,主要受到生物钟网络的调控。

  因此可见,生物钟无所不在,生物钟的影响力也远超一般人的认知所及。正常的生物钟对维持人体生理活动至关重要,而生物钟紊乱则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本文来自《科学24小时》

上一篇:挑战直通渤海海峡
下一篇:果蝇与诺贝尔奖
©2011-2020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