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二战中的军用滑翔机
2019-07-03 23:47:00这可不是在进行空中加油哟,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先进的技术。这更不是飞机拔河,再说了,在天上拔河多危险呀!
这其实是在进行空降作战。飞在前面的“大块头”是运输机,在后面曳着的“小个子”是滑翔机。滑翔机自身没有发动机和螺旋桨,它靠着运输机的拖拽飞行。当飞行到预定的着陆空域时,运输机断开牵引绳索,被抛下的滑翔机将靠着宽大的翅膀滑翔,在驾驶员的操纵下,准确降落在目标地域。
你一定很纳闷:既然是空降作战,那直接用运输机装着伞兵去跳伞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呀?
这,就得从二战时期伞降的技术水平说起了。
到二战时,伞降作战已经是一种常见的作战方式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人们发现其有诸多不足。
首先,受风的影响很大。伞兵很容易被大风吹散,降落在一片很大的区域里,很难迅速集结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量。
其次,伞兵平时除了要进行一般的军事训练外,还要进行额外的伞降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对于运输机的数量也有很大要求。再次,进行突击作战的部队,需要配备火炮和装甲车辆等重型装备,而当时的伞降技术尚未解决重装空投的问题。
这一大堆的难题,摆在军用滑翔机的面前,那完全就不是个事儿。
作战小队可以成建制成单元地搭乘同一架滑翔机奔赴战场,降落后可迅速投入战斗,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拾伞具、重新集结。而且,这些士兵平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伞降训练,节约了时间和经费。火炮和车辆这些重型装备,也能被装进滑翔机里,随同士兵一同投入战场。另外,滑翔机没有发动机和装甲,只有简单的操控设施和木板搭建的机体,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操作简便,可以一次性使用,在完成使命后,不必考虑回收的问题。而且,军用滑翔机的着陆滑跑距离极短,有块稍大一点儿的平地就能降落。
使用军用滑翔机最为经典的战例,当属二战初期德军突袭埃本·埃美尔要塞。
为了绕开马其诺防线,德军需借道比利时,于是,攻占埃本·埃美尔要塞成了德军首先要逾越的难关。该要塞配备了火炮、机枪等众多重型武器,火力强大,在地形上又是一面紧邻运河,另外三面被地雷区、深沟和高墙包围,易守难攻。如果从地面进攻,将会付出巨大的伤亡。
参谋人员计算后认为,空投伞兵进行突袭,也是弊端多多。因为运输机在抵达要塞上空前,就会因为发动机的巨大噪声而被守军发现。飞机和伞兵将会完全暴露在敌人密集的防空炮火中,伞兵可能还没落地,就先去上帝那里报到了。
结果,滑翔机帮德军解决了这个难题。1940年5月10日凌晨4时许,42架滑翔机载着493名特战队员在运输机的拖曳下奔赴要塞。滑翔机断开了牵引的绳索,从2000多米的高度向下无声地俯冲,慢慢接近要塞。守军完全没有察觉到敌人的接近。
德军4个特战队小分队有的降落在大桥上,有的降落在炮台边,有的降落在碉堡顶部的草坪上。等到守军发现他们,为时已晚。德军在对抗中掌握了主动权,占领了各个交通要地,为后续地面部队进攻比利时腹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受到这一仗的启发,美国、英国、苏联等军事强国都争先恐后发展起了自己的军用滑翔机部队。
正当滑翔机准备在战场上大展拳脚之际,它的一些致命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出来了。
一方面,滑翔机的飞行速度较慢,机动性不佳,一旦暴露,很容易成为活靶子。
另一方面,制造滑翔机,使用的大多是木材和帆布等便宜而又轻便的材料,所以敌人的炮火很轻易就可以把它击碎、打穿。这样一来,机内搭乘的人员自然就得不到什么有效的保护了。
并且,在敌人的炮火面前,能够左突右转侥幸逃脱已经实属不易了,降落时哪还顾得上什么姿态平稳呀,往往是“咣叽”一下就落到了田野里或者是拱到了树上。它单薄的蒙皮和脆弱的骨架可抵御不了这么大的冲击力,机内人员伤亡和器材损坏也就在所难免了。
1945年3月,英军用滑翔机运输8辆m22坦克飞越莱茵河,落地后只有2辆坦克还能使用,其余的都在着陆时摔坏了。
另外,面对敌人强大的防空炮火,运输机飞行员为了躲避横飞的炮弹,往往会等不及飞到指定位置就提前脱钩,使得滑翔机没有足够的航程来到达目标地域。
在1943年7月的西西里岛战役中,盟军130多架军用滑翔机只有12架降落到了预定地点,其他滑翔机要么坠入大海,要么就迷失在战场之外。
不仅滑翔机自身有缺陷,一些对付滑翔机的好办法也逐渐被人们想了出来。
比如,德军就把一种被称为“隆美尔芦笋”的“新式武器”安装在西部防线上的平坦地区。它是一种立在地面上的木头杆子,高度在3米左右,顶端放着地雷或者用铁丝相连。有这些“方天画戟”伺候着,滑翔机要想强行降落,那只能是被捣得“肠穿肚烂”。
由于自身的诸多不足和反滑翔机手段的日益增多,军用滑翔机不再是各国军队手里的“香饽饽”。二战后,大多数国家都放弃了发展更新型的军用滑翔机。而且,随着伞降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以及伞降技术的发展,伞降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速度慢、生存性差、可靠性低的滑翔机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要想一睹军用滑翔机的风采,恐怕只能去博物馆了。
本文来自《奇趣百科·军事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