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强迫症
2009-12-18 00:38:00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担心自己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抿一下嘴唇,想起刚才不小心碰过铅笔,于是反复想自己是不是感染了细菌,会不会铅中毒,虽然事实证明身体无恙,但孩子却从此惴惴不安,不能释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强迫表现,而这种明知不合理、不必要,却对某一事物不能摆脱的过度担心则被称为强迫情绪。有时伴随着这样的担心,孩子会回避一定的场景,如看到出殡,孩子就会感到无法控制的厌恶和恐惧,明知没有必要,仍然极力回避,这种恐惧-回避的行为称强迫性恐怖,是强迫情绪常见的表现形式。
儿童强迫症的特点
强迫情绪是正常的,任何一个人,不管成人还是儿童都有这样的表现,如果强迫情绪引起的行为比较明显时,就会出现强迫行为。不过,儿童强迫症的表现有其年龄特征,多数是反复折叠手绢、跳格子走路、沿着路沿走、睡觉以前把鞋子摆成一排等等。
看待儿童永远都不能像看待成年人那样,因为儿童处于特定的生命发育时期,无论是生理(身高、体重、性特征)还是心理(语言、情绪、认知、能力)的发育都处于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儿童的情绪分化还不完善、不清晰,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很难清楚地用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儿童强迫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相一致。比如,学龄前的孩子会不停地想为什么妈妈要叫妈妈,不能叫别的;长大一点儿,孩子会担心空气中有细菌,会不会得病;上了学发现自己总是要把今天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如果有人打断就很不开心,就意味着读书会不好,因此而发脾气;到了青春期开始不允许自己想女孩子的事。儿童强迫症的表现总是与这一年龄段的基本心理特点相一致。
正常的强迫情绪和行为
与成人强迫症大同小异,儿童强迫症的表现主要包括强迫情绪和强迫行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有强迫情绪和强迫行为的儿童不一定就患有强迫症。
比如,学生小明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一次数学考试结束后,轻松地离开了考场,心想又能得第一。但是一出教室就发现自己错了一道大题。此后的几天,他惴惴不安,明明知道只有一道题目错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总是要想这次肯定考砸了。几天后,成绩下来了,小明仍然是第一名,这才让他放下心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以上的经历,尤其是那些做事要求完美,又对自身道德要求颇高的孩子,强迫情绪恐怕早已成为他们的老朋友了。而在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会较多地出现担心和恐惧,担心没有做到规定的那样,担心自己的行为妨碍了别人。两者相比,强迫情绪比强迫行为更为固执,尤其是在现实证据已经比较充分的前提下,患者也不愿放弃。反复的强迫情绪阻碍了儿童的正常成长进程;而正常人的强迫情绪,往往出现在焦虑的背景下,是有现实指向的,它并不显得那么固执,一旦现实因素撤销,强迫情绪自然消除,对个体的成长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常常还能观察到儿童这样或那样的强迫行为,这些行为主要以重复行为和仪式化行为多见。将枕头或被子叠放成某种形状,按一定顺序洗漱,一定要把衣服和鞋子放在固定的位置,偏好对称(如两只手分别各拿一个玩具熊),对玩具和衣服上的小瑕疵十分注意(如因袖子上的小线头而感到不安),喜欢以一定的次序安排事物(如坚持不同的食物在碟子上不能互相碰到)。这些童年期行为不仅具有一定的年龄分布特征,而且还具有普遍性特征,是每个孩子都可能经历的过程。这些都提示我们应当从生理的角度来讨论其中的意义。
也就是说,每个人情绪或行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强迫的色彩,只要是强迫情绪或强迫行为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我们就说他的强迫情绪或行为是正常的。从时间上来说,强迫情绪或行为如果不超过6个月,应该是正常的;如果超过了6个月,当然也会影响到生活和学习了,就要考虑可能是强迫症了。
父母的影响
儿童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处于需要不断补充知识、完成社交能力学习的重要期,所以儿童强迫症后果要更加明显。当病情反复不愈时,儿童丧失了补充学习的机会。有研究显示,15岁前后发病的强迫症患者比15岁后发病的患者工作适应能力更差,这也就是儿童期起病的孩子最让人担忧的地方。此外,儿童强迫症可以与许多儿童常见的精神障碍共病,如抑郁症、惊恐障碍、恐怖症、进食障碍、孤独症、抽动障碍以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所以,对于一旦发现儿童患上强迫症就要积极治疗。目前,儿童强迫症的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其中又以心理治疗作为儿童心理问题和儿童精神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由于儿童还处于神经系统、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期,较多也较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的个体心理治疗并不能起到完美的效果,必须配合家庭治疗的手段,以达到改变儿童生活环境的目的。只有在这样的支持下,对儿童的心理治疗才更有意义。
研究表明,强迫症儿童多数生活在父母亲过分要求完美的家庭。父母的焦虑特质、刻板作风、教养方式过分严厉、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强迫症的发生。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抚养教育态度偏差是导致强迫症发生的温床,而通过家庭治疗能解除家庭的禁忌。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创造宽松的环境,降低儿童的焦虑程度;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赞扬孩子的进步,给予孩子更多康复的信心。
除了参与家庭治疗之外,父母亲还应配合医生的治疗,监管儿童按时按量服药,同时做好观察工作,把用药后儿童的反应如实反映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