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回忆——纪念《无线电》杂志创刊60 周年
2015-04-29 13:43:12无线电杂志创刊60 周年1955-2015
编者按:为纪念《无线电》创刊60 周年,本期中,我们特别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哈尔滨的5 位资深读者,分享他们的经历、故事和感受,回望时光,梳理记忆。从这几篇文章中我们能看到老一辈读者们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实践精神和探究精神,这也正是推动无线电技术迅猛发展的源泉,值得年轻的读者们学习与借鉴。
在当下的科技实践中,我们有更丰富的元器件选择,有更先进的工具仪表助力,我们甚至用电子积木拼插的方式代替了部分烙铁焊接的基本工艺,用完善的软件仿真代替了手工测试的实验过程,一片小小的单片机超过了无数门电路的逻辑排布,一块高性能的集成开发板免去了搭建芯片外围电路的复杂过程,连原本需要一行行编写的程序代码都有被可视化编程模块代替的可能。这些变化为现代电子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式来实现爱好与梦想,重要的不在于起点与条件如何,与60 年前一样,探究的态度、实践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为可贵。
封底上的收音机(1)
飞乐2j1
《无线电》杂志从1963 年11 期开始介绍国产收音机新产品,并在封底刊登相应收音机的彩色图片,到1966 年第6 期“文革”停刊为止,共刊载了24 种收音机的介绍文章和封底彩色图片,其中电子管收音机6 种,晶体管收音机18 种。上述24 种收音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我国收音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收音机市场的购买力水平。当然,也从侧面显现了那一时期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以及国家对收音机生产结构的指导思想。总体来讲,从20 世纪60 年代中前期开始,我国的收音机设计制造更多地面向大众,力求打造物美价廉、百姓消费得起的产品。而且,节能便携的晶体管收音机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收音机市场的主流。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当年的那些“封底明星”,觉得非常亲切。同时我们也惊讶地发现,那24 种收音机中的绝大多数是当前老收音机收藏市场中的抢手货,其中一些低档普及型半导体收音
机的价格,居然超过了早年的大型一级电子管收音机。究其原因,除了物以稀为贵的一般规律外,低档普及机承载了历史上更多的艰难困苦的回忆,日子好起来后,人们更加珍惜和怀念它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由于《无线电》杂志自身拥有的权威性和普及性,其封底上24 种收音机的形象,早已深深刻在广大读者的心中。这恐怕也是推高那些老收音机价格的一个因素。
今年是《无线电》创刊60 周年,回顾一下当年的封底收音机,可以满足众多《无线电》老读者重温历史的心愿;也是对当年收音机制造者、《无线电》杂志编辑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精美的封底收音机彩色图片,均为当年的美术编辑手绘而成,在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早已成为绝唱。
未完。。。
全文详见《无线电》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