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学习数学
2011-07-08 17:29:58换一种方式学习数学
孔凡哲(东北
如何学习初中数学?
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多同学一定会说,“这不容易吗?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呗”。
其实,不同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很多内容的学习,需要我们换个方式进行
正所谓,同样的学习内容,恰当的学习方式,往往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结果。
一、按照归纳的方式学习数学,不仅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可以获得归纳的直接经验,提高归纳思维水平
问题:能否将代数式a2-b2 分解为两个代数式的乘积的形式呢?
我们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呢?
(1)我们不妨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
令b=1,先讨论a2- 1的情形。
a2- 1能否分解为两个代数式乘积的形式呢?
我们尝试着借助自然数的分解来思考:
如果a=1,那么a2- 1= 1-1 = 0,0=0×0。结论很不明朗!
如果a=2,那么a2- 1= 4-1 = 3,3=1×3。结论仍不明朗!
继续试验,如果a=3,那么a2- 1= 9-1 = 8,而8除1和自身外,有两个因子2、4,而8的确可以拆成2×4,而2=3-1,4=3 1。结论已经开始明朗!
继续试验,如果a=4,那么a2- 1= 16-1 = 15,而15除1和自身外,只有两个因子3、5,而15的确可以拆成3×5,而且是唯一的,同时,3= 4 - 1,5= 4 1。结论更开始明朗!不过,还可以继续试一试。
继续试验,如果a=5,那么a2- 1= 25-1 = 24,而24除1和自身外,有6个因子2、3、4、6、8、12,虽然24的确可以拆成4×6,但是,并不是唯一的。结论迷茫了!再试一试。
继续试验,如果a=6,那么a2- 1= 36-1 = 35,而35除1和自身外,只有两个因子5、7,而35的确可以拆成5×7,而且是唯一的,同时,5=6-1,7=6 1。
到此时,我们可以做出猜测,
a2-12 =(a-1)(a 1),
并由此进一步猜测a2-b2 =(a-b)(a b)。
(2)当b=2、3、4、5、6时,a2-b2 =(a-b)(a b)是否成立呢?
我们还需要分别研究b=2,b=3,b=4,b=5,b=6的情况,比如,b=3的情形:
a2-32 :如果a=4,那么a2- 9= 16-9 = 7,7=1×7=(4-3)×(4 3)。结论成立!
如果a=5,那么a2- 9= 25- 9= 16,16=2×8=(5-3)×(5 3)。结论也成立!但是,16也可以是4×4。
继续试验,如果a=6,那么a2- 6= 36-9 = 27,而27除1和自身外,最为简单的分解方式是3×9,而3=6-3,9=6 3。结论已经开始明朗!
继续试验,如果a=8,那么a2- 9= 64- 9= 55,而55=5×11=(8-3)×(8 3),而且是唯一的。结论更开始明朗!
因而,可以推断,当b=3时,a2-b2=(a-b)(a b)也是成立的。
(3)可以考虑b=4,b=5,b=6的情况,a2-b2 =(a-b)(a b)也能成立。
最终,综合各种情况,得出,a2-b2 =(a-b)(a b)。
至此,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公式a2-b2 =(a-b)(a b)。而这个公式实际上是(a-b)(a b)=a2-b2 的逆用,即,
按照多项式乘法法则(a b)(m n)=am an bm bn,取m=a,n=-b,就可以得到(a-b)(a b)=a2-b2。而多项式乘法法则是可以左右逆用的。
这是否是多余的呢?
其实,许多似乎“多余”的学习环节,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体验,建构真正的数学理解,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直观。
这种目的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就是让我们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亲身经历算理的逐级抽象过程,亦即,这也是数学自身的需要。
其实,课堂学习不仅仅是获知的过程,更是发展我们自己的数学思维水平的过程,老师之所以尽量还原数学抽象的过程并使我们亲身经历这个过程,其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积累直接的数学思考的经验,进而有效发展我们的数学抽象能力。
二、经常动手“做”,在做中体会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培养自己的数学直观能力
1.在“做”中获得理解性掌握
这里的“做”就是操作,主要是指行为的操作,而不仅仅是指思维的操作。这种操作是进行抽象的直接素材,一般是直接经验。这种操作的直接价值取向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获得第一手的直接感受、体验和经验,亦即,在实际的外显操作活动中来自感官、知觉的经验。例如,折纸活动的经验:
如果一位同学亲身经历了如下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反思、回味,那么,他对于“圆”概念的理解一定非常深刻:
将一张较软的纸对折,再对折;而后,不断对折,从第三次对折开始,每次对折的折痕都经过第一次、第二次折痕的交点;直到对折不能进行为止。将折出的扇形的多余部分撕掉,保证将折叠的每层纸都撕到,而且撕口线尽可能平整。将剩余的部分打开铺平,就得到一个近似于圆形的纸片。
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老师平时常说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的过程”就是期望我们获得这种操作的经验(属于直接经验)。
2.在“做”中深化理解
经常动手做,在做中体会数学的乐趣,不仅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获得直接的操作经验),而且也能加深自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事实上,个体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构建个人理解、形成理解性掌握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一方面,经验的获得时常可以促进、强化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利用一张纸折出平行、垂直的一组线”的折纸活动,个活动可以深化对于平行、垂直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具有折纸经验的同学对于“垂直”、平角与直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往往是深刻的、准确的。再如:
用一张白纸折出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是怎样思考的?你能说明你这出的折痕构成平行线的理由吗?
a c d b |
a c d b |
图1
如图1所示,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得到一个折痕ab;在折痕上分别取点c,点d,过这点c、点d分别将纸对折,使得第一条折痕ab位于点c、点d两侧的部分重合;打开并将其铺平。
此时,纸上的过点c、d的两条折痕就是一组平行线。
事实上,第一条折痕ab是一条直线,沿其上的点c将折痕对折,等价于将过平角∠acd二等分,也就是,过点c的折痕相交成900角,从而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同理,过d点的折痕也互相垂直。进而,第二条、第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来说,我们不少同学很有可能会说,“不用折叠了,最初的纸的两条相对的边缘线就是相互平行”,但是,这时,他很难说出其充分的理由,事实上,仅仅说“相邻的两条边缘线构成90度角”是不够的,因为这里的“90度角”是无法确认其真实性的。显然,这个例子侧重考察我们独立操作的经验、我们对垂直、平行的真正理解——容易想象,如果一位同学从来没有折纸的经历和体验,他是很难完成这道题的。
这也意味着,虽然不同的同学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不同的操作方式其背后的数学含量往往是不同的。
3.在“做”中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奠基
经验是活动的派生物,对于那些技能性的学习内容而言,技能性的操作活动本身就可以积淀一些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与相应的技能密不可分。例如,“利用一根绳子、一个粉笔头和一个图钉,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的活动,可以深化对于圆的画图技能的理解和把握,其中,活动经验起主要作用。事实上,在积累“画圆”经验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保持粉笔头与图钉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这恰恰是画圆技能的核心。
由亲身探究的经验,有可能派生出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方法。事实上,基本活动经验之中含有策略性的成分、方法模式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对于我们开展创新性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特别是,个体已有的关于归纳的活动经验,对于发现真理具有重要启迪作用。相比之下,如果个体已有经验之中不具备归纳的经验,那么,他只能习惯于演绎思维方式(即演绎思维的经验在发挥作用),让其发现新知几乎是不可能的,真理的发现毕竟靠归纳思维,而演绎思维的作用在于验证真理,通常所说的“一个人18岁之前没有独立思考过一个问题,没有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长大以后成为创新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说明“思考的经验”的作用和策略性经验的价值。
从学理上说,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因而,有计划地获得有关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的,特别地,全面积累我们的基本活动经验,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的水平,进而,提高中小学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更好地把握未来,实现终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