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925_1034854_taonews.html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凯发k8官方首页-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专题活动  >    >    >    >  

破解古建人才匮乏难题,答案在学科交叉融合-凯发k8官方首页

来源:

  本报记者 陈 曦

  9月15日,北京市文物局与天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在天津大学揭牌成立,该校将与相关部门、产业协同培养业界急需的古建筑人才。

  “中国古建筑、墓葬、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遗产众多,但研究相对薄弱,古建筑人才非常匮乏。”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教授张龙对科技日报记者说,特别是在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人才非常稀少。

  古建筑人才培养,跨学科和学科交叉融合将是未来方向。张龙透露:“目前古建筑和遗产保护方向已不局限于建筑历史专业,建筑设计、土木结构、材料、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学生正在加入古建筑研究与保护领域。”

  古建研究专业冷门,相关人才青黄不接

  “古建筑保护所需人才分两种,一种从事研究工作;还有一种从事实际操作,即从事古建筑保护的工匠。”张龙介绍,在研究方面,决定古建筑保护水平最核心的是认知水平,即对古建筑价值的挖掘。目前从事古建筑研究的人才基本上都在高校,集中于建筑学院下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和建筑设计相比,古建筑研究是个冷门专业,从前些年的就业情况看,建筑设计比较容易就业,收入待遇也比较高。”张龙感叹道。

  在工匠方面,一些有古建筑保护施工项目资质的单位,为了节省开支,有项目了才开始组织农民工。“这些人今天可能还在种田,明天就去古建筑工地当工人。”张龙表示,由于缺乏系统的师徒传承和稳定的培养体系,“经常看到在古建筑工地上干活的都是5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太少了。”

  张龙介绍,1952年天津大学院系调整后,建筑学院就一直以华北地区的皇家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如承德避暑山庄、清西陵、故宫、颐和园、天坛、北海等,做了大量的古建筑测绘调查工作,还结合文献档案整理做了很多研究,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现在又提出研究性保护。天津大学在古建筑测绘调查与研究方面有很强的科研基础。

  张龙表示:“借此次合作机会,北京一些古建筑修缮工程项目将会向天津大学开放,高校可以更多接触古建筑,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实现更深入的研究,校内学生也能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高校的研究成果也能提升北京文物局对古建筑的认知水平,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古建人才培养,偏向于跨学科和交叉学科

  “随着科技发展,材料、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都有可能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支撑。”张龙举例说,比如无损检测技术,柱子里有没有空鼓?有没有被虫蛀?这些表面看不到的地方,都可以通过应力波检测仪器侦测,利用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体检”;还有彩画褪色问题,以前可能侧重于重绘,现在就可以研究为什么褪色,哪种光让颜料劣化,或者传统材料本身有哪些缺陷,在不改变色彩和外观的情况下,研究能否采用新材料提升古建筑抗老化性能。

  “近几年,天津大学大力推行新工科建设。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合作和交叉融合上,利用新方法、新技术改造其他学科成熟的技术手段,与古建筑研究、保护相结合。”张龙说,以前辨析古建筑年代主要看建筑的具体形式,比如出檐深远、斗栱大小等。现在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测年,准确判断基层木构大概是哪个时期的。

  “天津大学前两年开设的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就是一门学科融合的课程。”张龙介绍,该课程请了北大、故宫从事科技保护的老师,以及计算机图像、建筑物理、低空遥感等为古建筑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的专业老师。

  目前,天津大学已形成由建筑、计算机、建工、精仪、材料等多学科联合的古建筑遗产保护科研团队,坚持以基础科学研究为先导,以解决本领域的关键问题为目标,持续开展古建筑遗产保护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
[责任编辑:邱馨婵]
 收藏:0
分享到:
相关资讯
科普知识
科普活动
点击排行榜
©2011-2020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