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窥天下】第8期 台湾兰阳博物馆:与本土文化共生的有机体-凯发k8官方首页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距离台北两小时车程的宜兰县头城镇海滨,坐落着一座不大的博物馆——宜兰县兰阳博物馆(图1)。2010年10月才正式成立的“兰博”,秉承其“宜兰是一座博物馆,‘兰博’是认识这座博物馆的窗口”的使命,已迅速成为宜兰文化景观新地标。

  兴建“兰博”的构想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1990年代,从推动社区总体营造与保存地方文化出发,宜兰提出“将全县视为一座大博物馆”的理念,旨在让宜兰当地空间、生活与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总体博物馆营造。兰阳博物馆于2010年10月正式建成开放,并且因其与地景的高度融合而成为人们认识宜兰文化与美学的窗口。

台湾;兰阳博物馆;本土文化

图1.兰阳博物馆外观

  “兰博”选址于宜兰县头城镇乌石港遗址的沼泽湿地旁,乌石港因昔日港内有三大块黑色礁石而得名。作为台湾东岸曾经唯一的商业港口,清代的乌石港风光无二,造就了兰阳八景之一“石港春帆”。远远望去,“兰博”正像一块立在水滨的乌石——这种宜兰海岸常见的一翼陡峭、一翼缓斜的单面山海岸礁石。博物馆整体建筑为三角椎体,主建筑最高点朝向宜兰的精神地标——龟山岛,然后沿着西南方以20度斜角逐渐下沉沒入地表,从而与园区水域的乌石礁相呼应。更为有趣的是,建筑外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维瓦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由各种经不同表面处理的石板与铸铝板拼接成音符,交织出丰富的《四季》旋律,同时表现兰阳平原因四季轮转而呈现出的不同色调与风情。因与地景的高度融合, “兰博”荣获了第七届“远东建筑奖台湾地区杰出奖”和“2010台湾建筑奖”首奖,而其设计者姚仁喜则以博物馆主建筑获得“2012国际建筑奖”。台湾建筑奖的评审团指出“台湾的地域主义建筑也因兰博提升至新的高度,它不再只是图腾或符号,而能利用地形、环境的抽象转换呼应地景特色,这正是目前国际建筑界共同关切的议题。”

台湾;兰阳博物馆;本土文化

图2.博物馆大厅的采光玻璃设计

  “兰博”内的景象别有洞天,室内27米大跨距的钢桁架系统,构成了宽阔无柱的连续性展示空间(图2),透过大面积采光玻璃,馆外的湿地和光影也成为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一部分。当观众走进博物馆,从一楼转身踏上二楼扶梯的一刹那,北方壮阔的龟山岛就会赫然映入眼帘,仿佛与九十年前热闹繁盛的乌石港构建起精神的连接。“兰博”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造型设计和内外空间处理,营造出丰富的观感,成为本土文化最直接的表达。

  在展厅楼层布局方面,“兰博”践行“连结在地文化、开启宜兰之窗”的理念,设有四层展区,从上到下分为别为“山之层”、“平原层”、“海之层”(图3)与“儿童探索区”。前三者分别展现了宜兰多雨气候下“迷雾森林”的景致;平原上的自然环境如何塑造当地人文特色、影响历史变迁;海岸线、海底、海流以及讨海人的生活等等极富宜兰特色的内容。而站在山之层俯瞰其他楼层,仿佛看到一个有特定地理环境与人文轨迹的微缩宜兰,如此通过展区设计延伸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台湾;兰阳博物馆;本土文化

图3.博物馆内“海之层”展区

  “兰博”现任馆长陈碧琳说,“在愈是商业的时代要能够愈提倡在地文化的保存与体验,在愈高度科技的时代要能够愈回到在地文化的体验与学习,在愈快速的流动世界要能够展现在地慢游与踏实的博物馆世界,因为我们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博物馆,而是一座具有地方文化光荣感的环境生态博物馆。”随着博物馆发展的大潮,越来越多像“兰博”一样极富个性的优秀博物馆涌现,各地博物馆正凭借自身的创新和努力为地域文化添加新的景观,让城市更有魅力。

(作者:谌璐琳 中国科技馆科研管理部助理研究员)

(栏目主持人:齐欣,编辑:刘巍)

台湾;兰阳博物馆;本土文化

(本文转载自:《科普时报》2019年3月15日(第8版)“馆窥天下”栏目)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610_1028311_taonews.html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