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应当怎样吃?
2012-02-20 14:01:45 撰文:李言
注意养生保健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一些保健品(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中草药及保健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的常用品。
服用保健品要适宜
据卫生部门统计,目前国内有半数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儿童在吃补品,混用及食用过量者屡见不鲜。有位母亲怕孩子视力不好,以为“吃鱼肝油补眼睛”,每天让孩子吃十多粒鱼肝油丸,导致孩子发育受影响,甚至出现了早期肝硬化的兆头。“吃鱼肝油补眼睛”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如果注意日常饮食的合理搭配,就不会缺乏维生素a及β-胡萝卜素,不需要额外补充。另外,吃蜂胶导致尿中毒素升高;喝牛奶加钙片造成钙中毒等等,都已是常见的案例。从药理学角度来说,维生素其实也属于药物,“是药三分毒”,应该慎用,以免补充过量有损健康。
免疫类保健品也不宜乱吃。常看见某些产品“可以增强免疫功能”的宣传,专家特别提出澄清,免疫系统在人体内如同跷跷板,是起整体平衡作用的,不是单加强某一部分,免疫力就增强了。尤其有些免疫食品更需要控制剂量。譬如医学研究发现,低剂量(一天25克)的黄芪可提升免疫力,但过量则反会促进癌细胞生长。有些人靠长期服用中药来增强免疫力,把黄芪、枸杞泡茶当水喝,这就要十分小心了。正常人不需要每天服用某种药材,每个人体质不同,同样的配方不见得对人人都有效。长期滥服中草药,还有可能出现重金属过量沉积体内的危险。
近些年,对保健品的研究结果显得矛盾重重:保健品有时有辅助治疗作用。有时又会致病、甚至致命。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选择和服用的原则
食用保健品的原则是,维生素不必天天补充,需要时再吃。
维生素中相对安全的是维生素b、c、综合维生素和鱼油。前两者为水溶性维生素,不会累积在体内造成伤害;综合维生素和鱼油目前为止对身体造成危害的研究报告不多。但仍要注意,不要超过每日建议使用量。事实上,一般人不需特别补充维生素,营养素最好的来源是天然食物。特殊人群,如体弱者、慢性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保健品。
例如,慢性病人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因为慢性病如同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很容易消耗维生素b族。
对食物摄取有问题的银发族,也可适量补充综合维生素。但孕妇和儿童,最好不要随便补充维生素。因为任何外来物质都会影响到胚胎发育,如综合维生素中含维生素a,过量会造成畸胎,因此在怀孕过程中,最好不要服用维生素和补充品。至于该吃什么,可以和医生探讨后再服用。
维生素在美国,由政府严格把关,4岁以下儿童不能随意服用,需要由医生评估后服用。因为孩子成长需要蛋白质、脂肪和多种营养素,光吃维生素是不够的。此外,学龄前是养成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黄金期,应该让孩子喜爱天然食物的美味,而不是给他维生素药丸应付了事。
其次,要注意药物交互作用。维生素和保健食品经常与西药发生交互作用,所以,建议食用补品之前最好请教医生,尤其是心脏、肝脏、肾脏有问题的人更须注意。常见药物交互作用很多,比如鱼油、大蒜素、银杏素和阿司匹林并用会产生出血的危险。
如果已经开始服用某种保健品和西药,建议两者都不要随便停掉,以免影响药物疗效。医生发现,不少慢性病人情况控制不好,与保健品的服用有关,有时吃有时不吃,影响到药效。保肝类保健食品会启动身体解药基因,让药物失效,因此最好与西药间隔1~2小时再用。
不要超过每日的建议量
无论是天然或合成保健食品,吃过量都会形成毒副作用和增加代谢负担。有人把一天吃三次的“维骨力”改成一天吃五、六次,结果造成胃痛、低血糖。人体细胞不是铁打的,保健食品浓度过高也会出问题。即使安全性高的水溶性维生素b和c,也可能因为排尿少造成累积过量,如维生素b6太多会产生周边神经病变,维生素c太多,则会出现肾结右及头痛,吃维生素时要多补充水分。
如何辨识所吃维生素是否过量?可以看营养标示中的每日营养素建议摄取量(rda),剂量太高会有危险。
吃营养品补充营养的同时,也需要分散风险,定期更换不同品牌的补品,不但增加利用率,也可以避免产生抗药性。因为用量不多,选择小包装为好。
其实,天然食品由多种营养成分构成,各成分之间相辅相成,是萃取单一成分的保健品无法取代的。如一碗青菜的营养素,是综合维生素没法给予的,未经加工提纯的天然食品最安全。
研究发现,食物种类越多样越好。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证实,西红柿和芥兰可以延缓前列腺癌发生,但两者合吃效果更好。食物中富含多种植物性化学物,如酚(富含于茶、丁香),异黄酮(富含于大豆)、儿茶素,姜黄素(富含于姜黄)、白椠芦醇(富含于葡萄、花生)、植酸(富含于豆类)等,可抑制肿瘤细胞增生;有效控制癌症。
营养素是多方面的,如果光靠药丸去补充是不行的。而且,萃取的药丸浓度太高。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影响血液供给,造成心脑血管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