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的美丽与哀愁
2015-09-24 09:33:19北非有个美丽的国家叫突尼斯,濒临地中海。“若到突尼斯,必游迦太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迦太基古城在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它是古代迦太基帝国的首都,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政治、商业和农业中心之一。
聪慧勇敢的腓尼基公主
迦太基古城位于突尼斯首都东北17千米处,这座古都的创始者是一位漂亮的公主,名叫艾丽莎·狄多。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创建迦太基帝国的壮丽史诗。
迦太基帝国距今已近3000年。据文字记载,迦太基城建于公元前814年(我国西周时期),比罗马城还早61年。它的起源既是历史,也像传说,又似神话。历史事实与民间神话交织在一起,难以甄别。这个帝国是由腓尼基人所建。腓尼基是上古一个伟大的民族,以善于航海和经商著称。腓尼基人发明了拼音字母,是为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前身。相传艾丽莎是腓尼基的公主,美丽富有。她的哥哥颇为嫉妒,派人杀死她的丈夫,妄图夺取她的财富。艾丽莎在众多拥戴者的保护和追随下,带着全部财宝成功出逃。他们乘船西渡半个地中海,来到迦太基。看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控制地中海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于是下船上岸,决定在此建城。她请求当地酋长赐给她一块用牛皮能包住的土地。这位柏柏尔人的首领以为地方不大,就很痛快地答应了。艾丽莎运用自己的智慧,把牛皮剪成细条连接起来,围住了整个比尔萨山丘,比尔萨就是希腊语“牛皮山”的意思。他们在这块地盘上建造了一座城池,取名“迦太基”,腓尼基语就是“新城”“新都”之意。随之,艾丽莎被尊为“狄多女皇”。
“狄多”一词在柏柏尔语中是“流浪”“流浪者”之意。建城、创业的过程充满了与当地人的冲突和矛盾,公主的命运就是这些激烈冲突的反映和缩影。据说建城不久,已被狄多女皇迷住的土著人首领想娶她为妻,并声言如遭拒绝,他将把全部迦太基人赶进大海。狄多女皇一方面念及自己对亡夫的忠贞,另一方面要使年轻的祖国避免致命的灾难,便佯装同意,但托辞要割断与亡夫的婚约,提出按腓尼基人的传统,架起一个柴堆,向亡灵举行祈祷仪式。当柴堆燃起熊熊大火之时,她猛然冲向大火,跳了进去……
汉尼拔与迦太基帝国
狄多女皇壮烈献身,年轻的迦太基帝国却保留下来,而且日益壮大,成为地中海西部地区强大的国家。早在公元前7世纪,迦太基帝国即已统辖西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岛等广大地区。迦太基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奴隶制共和国,国家最高首脑有两人,称为“苏非特”,相当于罗马的执政官。迦太基帝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强大的海军,拥有50支桨的兵船数百艘;同时步兵装备精良,有战象和攻城设备。
一山难容二虎。罗马兴起后,一心想取代迦太基成为地中海霸主,当然迦太基也不会坐视罗马将它的触角伸进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64年起,迦太基帝国与罗马帝国争霸交兵100多年。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故这场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前后共进行了3次。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年)迦太基战败,丢掉西西里岛。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前202年)最为激烈,著名军事家汉尼拔(前247~前182年)担任迦太基统帅,曾打得罗马军队落花流水,指挥大军直逼罗马城。拿破仑曾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汉尼拔的各个战役,由衷地赞叹汉尼拔是“世界伟大的军事统帅”,甚至把他的位置列在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之上。可惜由于迦太基上层集团勾心斗角,嫉贤妒能,汉尼拔缺乏支援,功败垂成,最后被迫流亡而死。迦太基帝国从此江河日下。
罗马人军队趁机大举反攻,到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前146年),迦太基帝国战败,罗马人纵火烧毁了迦太基城,大火烧了六天六夜;后来,他们把这块土地划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称“阿非利加”,这就是现今“非洲”一词的来历。行省最高长官总督由罗马帝国委派。公元前122年开始在此废墟上重建新城,到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时期(前27~14年在位)再次扩大,新迦太基城成为帝国仅次于首都罗马和亚历山大的第三大城市。698年,罗马迦太基城又被西进的阿拉伯人摧毁,从此突尼斯进入伊斯兰时期。迦太基古城遗址现保留文物以罗马时期留存者居多。
比尔萨山丘
古代的迦太基城很大,它坐落在突尼斯湾中心的一个半岛上,背山面海。据说古时城墙高12米,宽8米,每隔60米就设一座瞭望塔,如今只剩一些断壁残垣。城内又在比尔萨山丘上筑有城堡宫殿,俯瞰大海。今天,比尔萨山丘是迦太基遗址的核心,辟为迦太基考古公园,是游人必到之处。我们登上了比尔萨山丘,它突兀而起,高出海面150多米,平阔的丘顶便是往昔迦太基帝国和罗马迦太基行省的王宫、神庙所在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耸立山巅的大教堂。19世纪下半叶法国人征服突尼斯,1884~1890年修起这座大教堂,用以纪念中世纪远征北非而死于此地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他是狂热的基督徒,1248年带兵参加第6次十字军东征,曾在埃及被俘,在缴纳大量赎金后得以获释回国。1270年他又参加第8次十字军东征,率法军登陆突尼斯,占领迦太基,但在此死于鼠疫,死后被罗马教廷封圣,因此这座建筑被称为圣路易大教堂。
圣路易大教堂为拜占庭-摩尔风格的双塔教堂,长65米,宽35米,庄严宏伟,建成后作为非洲首席主教的坐堂。首任主教拉维热里及继任者企图恢复基督教在北非的统治地位,但在这个已有千年伊斯兰教传统的地区处处碰壁。突尼斯独立后,于1964年没收这座教堂,改名并辟为展览厅,或举行音乐会之用。拉维热里红衣大主教传教未果,但热衷于考古、收集迦太基文物,也算一件功绩。当年收藏这些文物的修道院(在大教堂东侧)现已成为国立迦太基博物馆。
国立迦太基博物馆中的馆藏文物和资料共分3个时期:布匿迦太基时期,出土的文物大都是殉葬品,有体积、样式、制作材料各不相同的大量石棺,棺盖上有死者的雕像,为真人大小;有灰石雕凿的墓碑和还愿碑,陪葬的粗陶罐、坛、双耳尖底瓮,上釉或不上釉的各种泥烧制品;还有面具、油灯、香炉及金属首饰和象牙制品等文物,令人叹为观止。罗马迦太基时期,从古代民宅中出土了饰有人、动物、植物等各种图案的马赛克,其中最有名的是妇女采集水果的马赛克拼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早期基督教时期,出土文物多为墓葬马赛克,大理石或石灰石墓碑,祭祀用的圣骨罐、圣骨盆、圣餐面饼模子以及雕有动物头的柱头等建筑装饰。
除了19世纪的建筑外,比尔萨山丘还处处可见昔日迦太基帝国的宫殿、宅邸的遗迹。有的是支撑宫殿石柱的柱头,有的是断成多截的石柱,有的是一块块破裂的镶嵌画片、铺地石板,花岗石柱头雕有花篮形、卷叶形、荷花形、棕榈叶形、兽形、扇形,雕刻精细,逼真生动,似乎在告诉人们当年宫殿、府邸的巍峨和华丽。沿比尔萨山丘东南山坡而下,可见半山腰处挖掘出土的古城一角,这就是几千年前布匿迦太基时期的居民住宅,原被埋在10多米深的地下。民居的院落、天井、居室、浴间,城市的街道、供水、排污系统等设施分明,齐备完善,由此可窥见当年迦太基的市政建设和百姓的生活状况。
迦太基港口遗迹
在比尔萨山丘我们眺望了迦太基全景,四周古迹历历在目。南边不远处有两泓清水波光粼粼,宛若明镜,这就是当年迦太基帝国赖以兴国、发达、强盛的两大港口——商港和军港。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如今这两个港口均已废弃,成为两个泻湖,周围遍布房屋。南面是商港,形状狭长,通过一条窄窄的水道与北面的圆形军港相通。军港水域中央有一座圆形孤岛,当年迦太基帝国海军帅府就设在这个圆形岛屿上,监视警戒海港,控制船只的进出。圆形军港以及圆形岛屿的四周全都是船坞码头,排列有序,一个连着一个,状如蜂房,据说可容纳220艘3层桨战船停泊或进行维修保养。考古学家已发掘出若干船坞。以现代的眼光看,军港的设施和规模似乎小了些,但在当时的地中海却首屈一指。正是由于拥有这两个天赐良港,迦太基帝国才得以称雄地中海达几个世纪之久,并创造了灿烂的迦太基古代文明。
令人惊叹的罗马浴室
罗马人灭掉迦太基帝国后,重建迦太基城,如今也留下大量遗迹,最令人惊叹的要数安东尼浴室。它在比尔萨山丘以东的海边平地上,于2世纪安东尼皇帝时期建成,并因而得名。遗址现保存着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框架和基础,可清楚地看到浴室的全貌。这是一座世界罕见的巨型浴室,在宽达300多米的地面上,对称地排列着更衣室、游泳池、温水室、冷水室、按摩室和健身房。浴室使用的淡水是通过渡槽引来的,渡槽至今还残存数段。这项引水工程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可反映出当时高超的技术水平。
遗址附近还有壮丽宏伟的罗马剧场遗址。这座露天剧场依山而建,可容纳5000人观看演出。古为今用,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飞临该剧场对英国的非洲部队发表反法西斯战争的演讲;现在突尼斯政府则每年夏天在这里举行“迦太基国际联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