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九个物种-凯发k8官方首页

./t20170605_500507_taonews.html

《百科知识》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百科知识》杂志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期创建于1979年, 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的国内惟一文理合编的国家级科普刊物; 是国内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老牌科普杂志之一。《百科知识》杂志的特色是门类广泛、文理合编、权威准确、通俗易懂。

文章数
分享到:

新发现的九个物种

2017-06-05 15:30:00

  1.纳莱迪人

  2015年9月,古人类学家在位于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西北的一处洞穴中发现1500多块原始人骨骼化石,分属15个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科学家将其命名为纳莱迪人。纳莱迪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种之一,生活在距今250万~280万年前。他们身高1.5米左右,接近现代人,而且已能直立行走,甚至可能掌握了用火技术,但是在其他特征上则显得很原始,如长而小的脑袋,弯曲的手指以及奇特的拇指,显示他们很可能会在树上活动和捕食。新的发现还显示,纳莱迪人很可能是有意将死者尸体藏于洞穴深处的,而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存放尸体的行为是人类进化到距今较近的某个时期才形成的习俗。

  2.玻璃蛙新种

  玻璃蛙因为其皮肤透明而得名,这个家族中大约100个物种都具有半透明的肚皮,可以清楚看到内部的器官、血管和骨骼。2015年,哥斯达黎加两栖动物研究中心的布赖恩·库比斯基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个玻璃蛙的新物种,并以他母亲戴安娜的名字为这种蛙命名。它有着浅黄绿色的皮肤,可以使其伪装在绿叶之中,而它身体下侧呈半透明状,这种特征目的为何目前仍不得而知。这种透明蛙的叫声也很特别,不像蛙叫而似虫鸣,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它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被发现的原因。

  3.食虫植物新种

  动植物新物种一般是生物学家们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实地考察而发现的,不过,社交媒体却提供了一条物种发现的新途径。几年前巴西一名植物爱好者在当地丛林拍下一张植物照片,后来发到脸谱网上,德国植物学家保罗·格内拉无意间看到后便展开调查,确认其为一个新种,并将其命名为drosera magnifica。“drosera”表示其属于茅膏菜属,该属的很多种类都能捕食昆虫,新种也不例外;而“magnifica”则表明它体型巨大,株高可达1.5米左右。

  4.河豚新种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为日本附近海域的海床沙地上一些奇怪的圆形图案是如何形成的而

  疑惑不解。2015年,研究人员终于发现这些精致圈圈背后的“艺术家”——一种名为torquigener albomaculosus的河豚。这种鱼的雄性尽管体长只有13厘米左右,但它们在海床沙地上创作出的圆形图案直径足有2米。雄鱼处心积虑创作出的“艺术品”是它们吸引雌鱼的资本。雌鱼如果欣赏某条雄鱼的作品,就会和对方交配并在圆圈的中心产下它们的后代。

  5.蚁墙蛛蜂

  科学家在中国亚热带森林中开展森林多样性研究时,发现了一个蛛蜂新种——蚁墙蛛蜂,也叫尸骨屋蛛蜂。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个“狠角色”,雌蜂在构建巢穴时,会用土墙隔出一个个小空格,把所产的卵和捕获到的蜘蛛一同密封在一个空格内,让蜘蛛为它的后代提供营养物质。最外面的空格则会填进蚂蚁的尸体,其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气味能掩盖幼虫的气味,从而保护幼虫免遭捕食者的攻击。

  6.塌鼻猴

  喜马拉雅山东部地区位于两个大陆板块交汇之地,是一个生物多样化的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科学家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了200多个新物种,其中就有塌鼻猴。虽然塌鼻猴对科学家来说是新种,但是当地人称下雨天很容易看到这种猴子。它的鼻子看上去好像被切掉了,而且开口是朝上的,雨水很容易就会落到它们的鼻子里,惹得它们不停地打喷嚏。所以在下雨天,这些猴子会一直蹲坐在地上,把头埋在两膝之间。

  7.会“走路”的鱼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东部地区发现一种会“走路”的鱼。它通体呈蓝色,个头很小,不过作为鳢鱼类,它同样是一种凶猛的捕食者和高效的繁殖者。有趣的是,这种鱼可呼吸空气,在陆地上生存达4天之久,从一个池塘“走”到另一个池塘,距离可超过400米。所谓走路,其实是扭动身体在湿滑的地上滑动。

  8.吸血鬼蟹

  科学家从来自宠物店的线索追踪,最终确认两种原产印尼爪哇河谷的吸血鬼蟹属新种。它们非常小巧可爱,之所以被称为“吸血鬼”,不是因为它们会吸血,而是因为它们凸出的眼睛和身体的色彩相当独特。

  9.猪鼻鼠

  科学家在印尼苏拉威西岛的偏僻山区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鼠类,并因其外形与猪相似而命名为“猪鼻鼠”。它长着一个像小猪一样的粉红色的扁鼻子而不是老鼠那样的尖鼻子,鼻孔朝前上翻,而它的大耳朵和长胡须则像老鼠。

上一篇:用卫星发现暗物质
下一篇:西汉长安城 丝绸之路之源
©2011-2020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