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 减灾,逃出灾难(1)
2012-03-02 11:46:17文/ 胡珉琦
地质灾害需防患于未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和预警系统。对于城市人为安全隐患、人为减灾对策的重点就是要遏制生命线系统的事故高发,让公众掌握逃生技巧。
《2012》,虽然看起来像是人类跟自己开的一个玩笑,但它却着实提醒了我们,警惕巨灾。2011 年日本“3.11”地震海啸,就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在大灾面前,人类就如同沙盘一般不堪一击,尽管日本的减灾应急管理体系是全球最先进最完备的体系之一。而在中国,不仅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诸多中小城市也有着与快速发展同步频发的“城市病”。
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论坛和首都圈巨灾应对与生态安全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就城市安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一旦有大灾、巨灾的危险存在或已经发生,城市该如何应对,那里的人们又该如何逃生?
地震并非无迹可寻
日本“3.11”地震震级为9.0 级,日本官方确认的死亡人数为2100 人。但幸运的是就在地震开始前十几秒,nhk 电视台就中断了正在直播的国会辩论,突然插进紧急警报。就是这十几秒的时间,使得数万人有机会能逃到室外。
所以,在震前,给人们发出预警,跟人们“打个招呼”十分必要。不过,由于地震预测的局限,地震预报依然是世界性难题。在学术界,人们一直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测的,可地震的预警人们并非束手无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坪在不久前就提出:地震并非无迹可寻。
“5.12”汶川大地震前几个小时,北川中学出现了指南针偏转异常,这恰恰与150年前《纽约时报》报道的葡萄牙地震前的磁异常非常相似。
目前,一个由中美研究者联合组成的“临震磁异常小组”研究证实,汶川大地震前震中区有异常强烈的地磁变化,并经分析计算发现,8 级地震在巨大能量爆发前的一小时至数分钟,震中局部磁紊乱强度之大,已经达到地磁场的量级水平,足以解释震前北川中学出现的指南针偏向甚至转圈的怪象。
事实上,《自然》等科学杂志也曾报道过世界上其他地区在大地震前局部磁场剧烈变化,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震例一再重复着大地震前地磁巨变。因此,李坪认为,地磁巨变就是警醒人类的“震前信号”。
他表示,如果通过地磁预警装置的联网监测,当地磁异常变化时,对特定观测地区的地磁异常反应进行有效检测、判断与圈定危险范围,那么,对于6 级以上地震,在强震前几小时至数分钟内就可以提出预警,极大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他也因此建议,应该在首都圈16800 平方公里范围内布点建设地磁监测预警系统。
滑坡、泥石流要警惕
同样是自然灾害,可人们对地震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泥石流。但在北京地区,占本市三分之二面积的山区中泥石流、崩塌、滑坡、踩空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却不容人们小觑。
北京地质学会魏连伟会长表示,由于缺乏地质知识,有些地方在沟谷中大兴土木,进行各类开发建设,随意地切坡开挖,弃土堵沟等人为的不合理的工程活动改变了山水原有的地貌,破坏了天然稳定的状态,就更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因此,与地震预警一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和预警系统。
香港的滑坡、泥石流并不令人陌生。其整座城市几乎都被山峦所环绕,许多建筑甚至扩展到山坡地带,而连接各个集中居住地的道路也不可避免地蜿蜒于山坡之间。观光者大呼美丽,可一旦到了雨季,却也让生活
在那里的人们胆战心惊,尤其是年年光顾的台风到来时,覆盖在山坡表面的风化坡残积物,往往在暴风雨期间突发性地沿陡峭山坡迅速倾泻而下。
正因如此,香港地区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就由香港天文台与土木工程署合作开展包括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内的山泥倾泻灾害的监测与预警预报工作,建成了覆盖全港的监测网络。
“简单说,就是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测、自动雨量计实时雨量,每5 分钟就会自动向土力工程处传送降雨数据。除此以外,还有雷达和卫星图像监测含雨云层的运动和变化。一旦监测到24 小时雨量大于175mm,或者小时雨量大于70mm,就会发出山泥倾泻警报,通过电视台和广播向社会公众发布。”北京地质学会陈广峰博士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目前至少已有美国、日本、巴西、委内瑞拉和波多黎各等5 个国家正在进行面向公众的区域性降雨滑坡实时预报,预报精度可以达到以小时衡量。
在陈广峰博士看来,如今,对地面垂直形变的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动态监测,利用差分干涉测量进行地面沉降监测,以及时间序列数据监测等地质灾害监测的新技术的应用,更是提醒了更多的城市,地质灾害同样需要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