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电视剧《小丈夫》的热播,“姐弟恋”这一话题又再次火热了起来,媒体甚至会时不时冒出“现在流行姐弟恋”的报道。面对“姐弟恋”,反对派和赞成派各持一词,反对派会强调年龄小的男性阅历都尚不如女性,又如何会给女性带来安全感、呵护与崇拜?而赞成派则会从另一角度出发,引用《小丈夫》里姚澜的台词“什么叫老啊,老怎么啦?老女人懂得疼人,有经验,是你这种小孩能比的吗?”婚恋中的“女大男小”,究竟是常态还是阻碍呢?
男大女小——进化的选择?
对于婚姻的年龄偏好,很多人都会希望男性比女性略大一些,人口统计学的数据也显示出了婚姻中的这种趋向。国际上曾有一项涉及37种文化的跨文化研究,研究表明女性偏好比自己大3.42岁的男性作为伴侣,对此进化心理学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是一套信息处理的装置,是由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其意义在于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繁衍、生存等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后来也逐渐演化成了人的各类心理机制。在择偶的问题上,对于女性来讲,更偏好于资源多、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特征的男性,也偏好于运动能力更强的男性。而男性的年龄就可以成为衡量资源和运动能力的一条重要线索——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资源在不断积累,体力也逐渐变强,所以更加适合狩猎和生存。另一方面,男性则更关心女性的繁殖价值,而这同样与女性的年龄紧密相关。这虽然解释了“男大女小”成为婚姻年龄偏好的进化原因,但如果借此阐释婚恋的年龄偏好,“女大男小”的赞成派们一定会大有意见——别光谈婚姻,说好的爱情呢?
“爱情的三角形”
对于爱情,心理学家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是最为大家所接受的理论之一。斯腾伯格认为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不外乎是三种内在成分的不同排列组合。这三种成分是:亲密、激情和承诺。亲密指的是两人心理上相互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激情指的是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的外表和内在魅力是影响激情的最重要因素。而承诺则指的是内心或口头上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为理性的成分。
最为理想的爱情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各个成分的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全部相等,被称为完美的爱。而不等边三角形代表着不平衡的爱情,哪个顶点到三角形的重心距离最长,就表明这一成分是爱情中的主导成分,而距离短则说明该成分缺少或不足。这就是爱情三角形理论的基本原理。
不一样的“爱”
按照“爱情三角形”的理论,如果将爱情的三种成分加以排列,可以形成八种不同的组合:无爱、喜欢、迷恋、空洞的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痴恋的爱(虚幻的爱)和完美的爱。
无爱: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全部缺失,爱就不存在。即便两个人曾经有过美好的过往,即便在同一屋檐下,但也仍然无法形成“爱情三角形”。剧中陆小贝的父母似乎更加接近这样一种状态,虽然陆小贝的姐姐百般撮合,最终也未能让父母再次复婚。
喜欢:喜欢可能发生在两个亲近的人之间,可能是友情,但因为缺乏激情,于是也就缺乏了将两人关系更进一步的动机,更不会出现想和对方共度余生的想法。最初,陆小贝和孙甜甜没有成为男女朋友时,他对她的感觉就是停留在朋友间的喜欢。
迷恋:“只要有爱就可以”、“爱不需要理由”这是对迷恋的真实写照。迷恋通常开始于一见钟情,但随后是否能发展为稳定的情感,要取决于亲密和承诺能否融入其中。
空洞的爱:这一关系没有喜欢的亲密或激情的迷恋,有的只是承诺。比如剧中田坤和姚澜之间的感情,只有承诺式的“我应该”,而没有“我愿意”式的心动,这便是空洞的爱。
浪漫的爱:当亲密混合了激情,就迸发出浪漫的爱。当两个人的关系不需要承诺来维系的时候,人们会常常认为这是一种最轻松、最享受、最唯美的浪漫之爱。只不过如果缺乏承诺,这种爱情也会与婚姻绝缘。
友伴的爱:友伴的爱由亲密与承诺结合而成。比如,当陆小贝和孙甜甜成为男女朋友后,陆小贝觉得孙甜甜对自己不错,自己也应当对她好,他们的关系就从“喜欢”变成了“友伴的爱”。然而,陆小贝对孙甜甜缺少对于姚澜那样的迷恋,如果缺乏了激情,这样的感情只能说是交情,而不是完美的爱。
痴恋之爱: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痴恋之爱,痴恋之爱如同虚幻的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基础来承载。
完美的爱:当亲密、激情和承诺同时存在时,这种爱情被斯滕伯格称为“完美的爱”,它以喜爱、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基石,以吸引和欣赏为催化剂,以承诺为约束。在大结局中,姚澜换上陆小贝的婚纱,奋不顾身在机场奔跑,最终两人拥吻的场景,就会让观众体会到完美的爱的“圆满”感受。
分析了种种不一样的“爱”,“年龄”一词一直没有再次出现。这是因为如果一份感情能同时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无论是“男大女小”或是“女大男小”,都不会影响它成为完美的爱。所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谁大谁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