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惊蛰始
2017-05-25 14:26:00字面上理解,动物冬眠为“蛰”,冬眠的动物受惊而醒为“惊蛰”。在古人看来,蛰伏的动物之所以醒来,是因为有雷鸣的惊扰。本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两种自然现象,在古人那里建立起了联系,于是也便有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蛰之日乃仲春之时,古人除了安排农事之外,也会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惊蛰来了
作为一个节气,惊蛰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当时称“启蛰”。到了西汉景帝时,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名惊蛰。唐初曾改回启蛰,后来在僧人一行创制的大衍历中又采用了惊蛰。此后,惊蛰一名一直沿用了下来。
在古人的描述中,惊蛰是蛰虫始出、蛰虫咸动的日子。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惊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在古人看来,蛰虫之所以出走,是因为天空开始打雷。因此,“雷乃发声”与“蛰虫始出”构成了惊蛰节气最主要的外在表征。这在古人的诗文中也有体现,如宋代诗人张元干《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诗:“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按古人“候应”之说,惊蛰有三候: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初候,桃花开放;5天后,仓庚开始发声,仓庚也作“仓鶊”,即黄莺的别名;又过5天,鹰化为鸠,古人认为,仲春时节林木繁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鹰不得食,因饥饿而变成了布谷鸟。
惊蛰是田家开始忙碌的日子。中唐诗人韦应物有《观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等等。
田家忙过了春耕,接着便是春种。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二月:阴冻毕泽,可菑美田缓土及河渚水处。可种植禾、大豆、苴麻、胡麻”。我国各地气候条件不一,农事内容并不一样:在北方,“惊蛰春分天气新,大麦豌豆种纷纷”;在南方,“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
惊蛰也是田家占验天气和年景的日子。在浙江杭州,农谚讲“未蛰先蛰,人吃狗食”(言惊蛰前闻雷,主岁凶),“惊蛰闻雷米似泥”(言米贱),“惊蛰寒,秧成团;惊蛰暖,秧成秆”(言寒则秧枯萎,暖则勃兴),“雷响惊蛰前,四十九天日不见天”(言久雨)。在陕西澄城,也有“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的谚语。
驱虫活动
惊蛰是“蛰虫始出”的日子,也是民众防虫、驱虫的日子。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就记录有古人驱虫的方法:“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延至后世,惊蛰驱虫成为全国各地流传最广的习俗活动。
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沿用撒石灰避虫蚁的方法。在湖南兴宁县,惊蛰前一天,人们用石
灰布硙柱、墙垣、屋脚,以辟虫蚁。惊蛰当天,不扫屋,不宜雷。在湖南嘉禾县,人们称惊蛰日为“蛇生日”,头一天晚上,人们用石灰遍撒墙角屋隅,边撒边念“惊蛰惊蛰,蛇蝎生日。一棍打倒,四脚笔直”。在湖南辰溪县,惊蛰前夕要用石灰画出弓矢的造型,还要撒灰于阶除,以辟蛇虫。
除了撒石灰,也有用灯照避虫的方法。在浙江瓜洲,惊蛰日的晚上,人们点燃春节敬天地留存的红烛,在屋内、庭院四处燃照,口念“惊蛰照蚊虫,一照影无踪”,据称,此举可以保证一个夏天少见蚊虫。
又有吃炒豆驱虫的习俗。在浙江,人们把腊月二十三送灶时留存的糯米饭加糖炒成粒,家人分食之,俗名“炒虫儿”;在山东,人们用蜜拌豆炒食之,也称“炒虫儿”;在陕西,人们把盐水浸泡过的黄豆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里受煎熬。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惊蛰吃炒豆驱虫的习俗。在广西金秀县,当地的瑶族同胞惊蛰日要吃“炒虫”,所炒之“虫”其实就是玉米。“虫”炒熟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抢着吃,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谁嚼得最响、吃得最快,大家会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在山西的雁北地区,惊蛰日家家户户都要吃梨。“梨”“离”谐音,俗信此举可使人们与虫害别离,可保年景丰收。
其他习俗
在山西,惊蛰吃梨的说法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晋商渠家的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洪武初年在上党和祁县两地以贩梨为业。后来有了积蓄,在祁县县城置办房产定居了下来。清雍正年间,渠家第14世祖渠百川,逢惊蛰之日欲“走西口”创业。临行之时,其父取出一只梨让他吃,告诉他先祖以贩梨起家,吃梨可以缅怀先祖创业之不易,激励他要光宗耀祖。此后,惊蛰吃梨在当地成了风俗。
传统医学认为,春属木,入味为酸,对应人的“五脏”为肝。春天北方气候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按李时珍《本草纲目》上的说法,“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之功效。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春季吃梨有利于健康。
南方的客家人惊蛰日要祭雷公。客家人认为,“天上雷公,地下舅公”,雷神是惊蛰的节气神,司掌年岁丰稔,惊蛰闻雷则年岁丰稔,惊蛰无雷则年景歉收。因此,每逢惊蛰日,客家人便摆上供品,焚香烧纸祭祀雷公,以祈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广东、香港等地的民众惊蛰日要祭白虎。俗信白虎是老虎五百岁的化身,是口舌、是非之神,每逢惊蛰日就会开口伤人。因此,为免遭是非,惊蛰这天民间要祭白虎。祭拜所用的白虎用白纸制作而成,身涂黑斑纹,嘴角有一对獠牙。拜祭时,要将生猪肉抹在纸虎的嘴上,象征白虎吃饱了,就不再出口伤人。祭过白虎,还要打小人。打小人一般在桥下等相对阴暗的地方举行,人们以纸偶等为象征物,用木屐不断拍打纸偶。拍打时,口中还要不停地念叨“打过小人行好运”“打过小人升官发财”,认为通过此举能赶走身边的小人,免遭是非。
除此之外,传统粤剧也有一出《祭白虎》的剧目。《祭白虎》是粤剧每到一个新地点演出时的开台戏。整出戏只有两个演员:一个演武财神玄坛,开黑面,着玄衣朱裳;一个饰白虎,着虎衣,戴面罩,赤着脚。表演时,两个演员只有动作没有台词。舞台上施放鞭炮,表示开场。先是财神跳大架,踩遍舞台四角,以示驱除煞气。接着老虎上场,象征性地取食猪肉,食后把猪肉扔到桌下。然后二者搏斗,财神制服白虎,骑虎下台。锣鼓声止,全剧结束。在粤剧《祭白虎》一共五六分钟的演出时间内,舞台上下始终笼罩着神秘的氛围,并有着诸多的禁忌:锣鼓声不止,人们不能随意说话;白虎叼过的猪肉不能扔下台,认为砸到人不吉利;演出时,后台的人不能呼唤人名,认为被白虎听见会倒霉,等等。这多少带有古老傩仪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