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贺岁档几部电影都跟“穿越”有关:《你好,李焕英》是穿越了时空见到年轻时候的妈妈,《人潮汹涌》是“穿越”了身份,两个人互换了人生;《刺杀小说家》则是书里书外的故事相交叉,“穿越”了现实和虚幻。为什么大家喜欢穿越的剧情?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对现实不太满意,希望能够改变,“如果是那样,该多好!”
这种“如果事情是那样”的想法,每个人都经常都会有。就像《你好,李焕英》里女儿觉得母亲嫁给父亲过得苦,所以当她穿越到母亲的少女时代,想给妈妈另外找个对象,这些“想象如果做了与现实中不同的选择,事情将会如何”的想法,叫做“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思维是一种心理模拟: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否认,然后基于对现实的代替,进行想象的一种心理活动。
反事实思维往往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虚拟假设(“如果……”),另一部分是虚拟的结论(“那么……”)。这是一种心理模拟,在虚拟假设这个背景和前提下,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推演,从而达成可能的、与现实不同的结果。心理模拟有五大类,包括预测、对于某件事发生的概率评估、条件概率评估、因果性评估和反事实思维。像是《唐人街探案》里对犯罪现场的复原、对案情的推理,都属于心理模拟。
但不同于其他的心理模拟,反事实思维关注的是过去,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一个或多个前提的事件结果进行重新建构。这个过程是基于对现实的因果推导:从既成事实的结果出发,以现实的发展轨迹为线索,反推原因,这个原因就在反事实思维中变成了虚拟的假设。在这个线性的反推过程中,首先要有明确的结果(事实),这也是反事实思维的第一阶段:参照物或者范例选择,也就是原本可以达到的其他结果(反事实),这个结果是不真实的。而事实和反事实的对比则影响了人们的情绪反应。人们在比较时,往往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向上比较,也就是跟更好的比较;另一种是向下比较,也就是跟更差的比较。在跟别人对比的情况下,跟更好的比较,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等等反应,而向下比较则会让人们对于现实更为满意。在反事实比较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当“反事实”是那些更好的结果时,人们对于事实的感觉会更糟。这种比较可能会让人对现实失望,感到无可奈何,想逃避现实、转移注意。
向上比较的反事实思维还可能伴随后悔。后悔和失望虽然相近,却并不相同:后悔的人往往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选对,因此更容易进行反事实思维。当人们只知道结果,而对其他选择一无所知时,更多会产生失望情绪。在后续行为上,后悔的人会更希望扭转当前的不利形势,得到再一次的机会,这就要依靠“反事实思维”的第二个阶段,“因果关系的前提突变”,也就是找到造成“反事实”的前提。我们心里明白(或者认为自己明白),事情的起点在哪里,也就是我们对于导致当前事实的原因有所判断。
当我们设立了虚拟的“前提”,这个前提的可造性就会影响心理模拟。当前提可以发生变化时,也更容易产生反事实思维。在玩游戏时,如果知道自己可以操控游戏内容,输了的人会更多进行反事实思维;而无论输赢,认为游戏内容不能被操作的人都会减少反事实思维。另一方面,人们还更容易对于很久以前没有采取行动的事件感到后悔,可能是因为“无作为”的前提下,虚拟假设有更多的选择,因此会引发更多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反事实和事实的过程和结果越接近,产生的反事实思维也会越多,体验到的情绪反应也越强烈。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那些得银牌的选手,往往没有得铜牌的选手开心——因为对于银牌选手来说,更接近的“反事实”是赢得金牌;而对于铜牌选手来说,更接近的“反事实”是没有得到奖牌。研究者通过对于1992年奥运会颁奖仪式上得奖选手的表现,以及赛后的采访进行分析,肯定了上述结果。
其实电影本身又何尝不给我们提供了“反事实”,让我们对照自己的生活产生思考,也让我们能珍惜现在、更好地面对生活。